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区因地制宜,深学细悟“千万工程”中蕴含的经验智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了乡村振兴效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在结合实际,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把乡村振兴战略层层细化为一项项具体工作抓实抓到位,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近年来,各地区对标《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政策,统筹制定发展方向,同步推进乡村整治与产业发展。在县域层面,立足资源落实差异化策略,通过“省搭台、县乡落实、群众参与”机制,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布局,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跑赢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2.34∶1。例如,浙江安吉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转型,一些村落实现了从污染严重村到文旅产业园的蜕变,堪称“千万工程”经验成功落地的典范。
然而,现阶段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仍有不少改进空间。在产业结构方面,产业链延伸不足,部分地区乡村产业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发展滞后;乡村品牌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在人才引留方面,尽管乡村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乡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要多措并举。
加强政策引导。借鉴“千万工程”长期规划、因地制宜和持续投入的成功经验,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撑体系,完善产业扶持机制。强化政策规划引领,通过制定乡村产业振兴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加大对乡村产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重点向农业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生态保护等领域倾斜,营造良好的乡村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建设。
推进产业融合。以“千万工程”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村产业生态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领域扩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运用“千万工程”的系统思维,以地理标志认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追溯保障农产品安全,催生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
鼓励青年入乡。完善青年创业政策支撑,降低青年入乡创业门槛和成本,协同精准促进青年安心入乡。健全乡村产业生态体系,设立青年农创产业风险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保障增强青年入乡信心。持续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优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乡村成为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