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 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2025年05月16日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将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作为思政教育的“黄金时段”,通过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构建“人人讲、科科讲、天天讲”的思政教育新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新体系

院党委将思政工作确立为学院“第一工程”,通过顶格推动、责任压实、督导指导三重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新体系。

强化顶格推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以“首课”为载体,融思政教育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确保“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压实责任链条。院党委和系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分别为校、系“首课”第一责任人,将“首课”建设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评价和学院年度考核,与党建工作、学生教育同规划、同考核,确保责任落地,形成“党委统筹—系部落实—教师执行”的闭环管理。

健全督导机制。成立“首课思政负责制”研究中心,负责思政教育的协调、指导与考核。持续开展听评课、“首课”评比、名师评选等活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推动“首课”建设向内涵深化发展。

实施立体化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方案

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方向规划—备课研课—资源开发—交流拓展—实践转化”五步流程,推动“首课”建设专业化、实效化。

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借助“万仙楼”师生诉求平台、调查问卷,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文化自信、心理健康等为核心,针对性设计思政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化、时效化、生活化“首课”主题库。

建立“牵手备课”机制。各系成立备课小组,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牵手备课”机制,共同研讨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建立“首课教师成长档案”,促进教师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

打造共享“课程超市”。整合时政新闻、红色故事、法治案例、心理健康等素材,开发兼具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的“首课”资源。按“家国篇”“专业篇”“职业篇”等主题分类,建设全院共享、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库。

搭建思政沙龙对话平台。依托“银杏树下”思政沙龙等第二课堂,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将“首课5分钟”延伸为长效、深度的思政对话,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的理解。

坚持党建引领实践教学。依托“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组建“首课思政研发团队”,把“电商助农”“乡村文旅设计”等实践教学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党建引领—课程育人—实践服务”闭环,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感。

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教学新形态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构建“问题导向—互动提问—案例讲解—理论提升”立体化教学模式,让小课堂承载大道理。

情境创设激发主动思考。结合现实热点设定具象化问题情境,如“传统手工艺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切入,激发探索欲。通过提问式导入,将“教师灌输”转为“学生求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碰撞深化认知理解。通过组织讨论、观点辩论、职场模拟,引导学生理解诚信、责任内涵,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深化认知理解。

具象呈现提升情感共鸣。精选典型案例,深度解析其中的价值理念,阐释专业报国的情怀,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归纳升华指导实践行动。提炼案例中的思政要点,联系专业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实现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搭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新平台

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既保持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又兼顾专业特色,如开发《泰山文化与工匠精神》校本课程,将地域文化融入“首课”,增强课程亲和力。

强化教研引领。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等问题,鼓励教师开展“首课”专项课题研究,形成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并反哺教学实践。

队伍分级赋能。实施“老中青新”分层培养计划,打造高素质“首课”教师队伍:老党员教师把控政治方向、骨干教师传授教学技巧、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新教师夯实教学基础。

致力素养转化。建立“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课堂成绩,更注重他们的日常表现,动态反馈教学效果,优化课程设计。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通过深入实施“首课思政负责制”,将思政教育融入每日课堂,实现了从“碎片化”说教到“系统化”育人的转变,开拓了思政教育的新局面,为职业教育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山服经验”。

(李金强 吴士锋 张柏青)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