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拓宽健康险发展空间

2025年05月16日  本报记者 杨 然

4月份以来,上海、深圳、厦门等地的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惠民保”)开启了新一年度的投保窗口。其中,上海市的“沪惠保”作为全国参保人数规模最大的“惠民保”项目,首日参保人数突破400万人次。

当前,我国健康保险发展总体面临良好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上海健康医学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健康保险蓝皮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4)》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受到来自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服务供给扩张三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卫生总费用增速平均高出GDP增速2.5个百分点以上,2023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7.2%。而在筹资端,政府卫生支出和基本医疗保障支出难以同步增长,这给予了健康保险发展空间。此外,国家政策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为健康保险发展营造了良好制度环境。

据报告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4.79万亿元,同比增长7.2%。健康险发展企稳回升,保费收入8225.18亿元,同比增长8.56%。从产品结构看,健康险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压力。“惠民保”发展模式经受住时间检验,逐步成型。传统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其中,百万医疗保险继续向次标体市场拓展,高端医疗险强化与健康管理的融合,重疾险依然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但其发展面临渠道困境、储蓄功能被寿险产品替代等挑战,发展较为受限。

“长期来看,健康险结构调整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医疗保险业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阎建军认为,医疗保险业务将逐渐走向大众化和高端化并行的发展道路,以多层次机制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一方面,走大众化和普惠化发展道路,完善社商融合机制,推动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成熟定型,明确其政策性保险定位,助力解决基本医保支付政策范围之外的大额医疗费用给一般家庭带来的“因病致贫”问题。另一方面,以纯市场化机制走高端化发展道路,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群体高于法定医疗保障水平的需求。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慢病逐渐成为大众疾病谱的主要风险因素,也成为疾病经济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谈及保险业参与慢病管理的价值和角色定位,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监董向兵表示,保险业从业务端与投资端参与慢病管理,主要承担支付方和引流方两种角色,但目前仍面临产品吸引力不足、客户触达效率低、产业融合不足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建议完善产品设计、放宽承保端限制,促进医疗数据与保险数据的有序互联与共享,推动商保与医保、医院、药械企业、药店以及慢病管理运营商等多方深度融合。同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与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服务在产品费率中的比重,扩大税优健康险的产品涵盖范围。

原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障能力不足与医疗体系协同不足、控费机制有待健全,以及风险定价能力欠缺、数据基础薄弱、科技应用水平滞后、服务体验有待优化等短板。他建议,为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二是要深化医疗协同机制,构建利益共享生态;三是要强化科技赋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四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市场活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