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传承匠心育人才 工艺赋能强乡村

2025年05月16日 

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既是连接乡村资源与城市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高校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带动作用,坚持多样的实践路径,持续推动传统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乡村经济、文化等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度重视传统手工艺服务民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手工艺文化、经济与社会功能,持续探寻其与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等振兴要素的融合路径,从而实现传统工艺传承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农民增收与乡村特色经济发展。

聚焦地方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产业根本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学校立足乡村产业振兴,将手工艺领域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转化到乡村田园和工厂车间,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有效助力百姓增收。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基地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旭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进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工作,以协助当地相关部门扩大技艺影响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创新,加大非遗传承发展力度,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努力转化涵盖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等多个项目类别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成果,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参加以“设计赋能新质生产力·共建美好乡村”为主题的2025设计实践与创新应用发展大会,与全国80余名设计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探设计行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融合发展路径,为设计学科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多维视角与创新路径。

聚焦专业人才赋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有志青年。当更多有志青年用知识更新乡土基因、以创新思维点燃沉睡资源,乡村振兴的星火终将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学校强调人才培育的核心作用,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坚持人才输送与本土培育相结合,助力传统手工艺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贯彻落实“两创”方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造物、造型体系“双造”引入课堂,努力构建“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大师进课堂、协同育人定制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聘请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来学院客座和兼职,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学术视野。创新创业学院依托淄博市陶琉产业集群,探索建立全方位发展、深层次推进的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以传统工艺振兴、专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进高校教育资源与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的交流与融合,力求在新旧动能转换、传统陶琉工艺传承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建树。

聚焦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学校以文化实践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关注政策衔接与生态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动能。

学校举办涵盖“手艺乡愁”“守艺传承”“授艺赋能”三大主题展区的“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振兴精品展”,回望山东传统手工技艺、呈现高等院校设计创意作品、展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成果。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赴潍坊市考察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扑灰年画,秉持“文化赋能,助力乡村”理念进行文创设计,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使非遗“符号”焕发新生;现代手工艺术学院组织“美美与共”志愿服务队赴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开展“剪趣神功,匠心不朽”非遗窗花体验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充分发挥建筑学专业优势,通过绘制建筑手稿和设计规划,致力于商埠文化传承复兴,展现城市新风貌;造型艺术学院成立“寻迹泉城”乡村文旅促振兴调研团和“探遗章丘”匠心文化传承调研团,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与章丘区两地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乡村传统文化遗址、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展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促使非遗融入大众生活,助推地域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相对接。(杜明星)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