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秉持“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校训,从人才培养、扎实科研、创新服务等方面入手,创新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以先锋榜样的角色勇做“具有强大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的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培养人才 夯实赋能基础
华东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始终把法治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育人作用,形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夯实了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的人才基础。
构建智慧育人体系。学校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师生信息化需求,结合AI人工智能、大数据、IOT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建设一个安全、便捷、稳定的服务型智慧校园,实现信息化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组织开展“智慧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探索”等相关培训,深入讲解智慧课程的构建,强调数字化资源是基础,通过数字人等前沿技术获取教学视频,再结合电子教材、论文等组建数字化课程,为教师们提供更多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的前沿理念、实用方法和生动案例,助力学校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学体验,为加快学校人才培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插上数智之翼。
探索智慧育人模式。学校积极投身数字化发展大潮,举办以“数智时代高校学生工作新路径探索”为主题的人工智能赋能培训,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融合趋势,探索具有政法特色的智慧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科技动能。举办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解决方案交流会,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有效尝试,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的技术和理念,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思路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深化科研 增强赋能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始终践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法科优势,在基层普法、法治等方面持续深耕,取得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的丰硕成果。
集智攻关。学校协同相关高校、实务部门及数字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孵化出“电子数据取证实训系统”,配套研发廉政法治与数字化系列课程,初步形成以“廉洁合规调查电子数据取证虚拟仿真实验”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用数字技术赋能实践,在AI赋能学科建设中积极探索,率先破局,为全国“AI+纪检监察学”提供模版。
强强联手。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共建“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创新与数字治理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功能优势,全方位对标部校共建基地框架协议内容,做好做实合作项目。深度参与相关行政单位改革和工作实践,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同应用法学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紧密结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协同创新、数字治理、科技应用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学校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为抓手,持续在全国范围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邀请更多机构和单位,一起加入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关注和研究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丰富素材,更有助于探索行政改革、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总结和提炼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新服务 凸显赋能实效
华东政法大学紧跟现实之需,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高校知识转化为社会资源,着力做好服务社会工作,凸显了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实效。
落实服务国家战略。学校重视援疆工作,与地方相关机构、高校等有着紧密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服务新疆地区的法治建设,推动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尽己所能、服务所需,为克拉玛依市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提升司法实践数字化水平。
推进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学校深刻认识智库建设的战略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好把握智库建设规律、改革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智库成果评价制度,推进智库建设与学科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地方建设。建立“人才旋转门”制度,建设社会服务专家库,与政府和实务部门密切对接,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建设项目。与上海市相关单位合作,联合成立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与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社会服务形式。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团学组织,聚焦建强大学生法律援助队伍、延伸多样化普法活动、拓展立体化普法阵地等,打造更具特色的法治品牌活动,进一步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长宁校区的法剧场开展多种普法活动,用互动交流、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多角度展现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普法内容,将数字化资源融入法治资源、法治力量、法治元素,让普法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具有数字时代的特色。
(黄一玲)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