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激活每一寸空间

2025年05月16日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顺应群众期待,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更新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把城市更新片面等同于工程建设,过于注重前期的空间改造,对业态培育、服务供给等后期运营环节缺乏系统谋划,造成财政资金低效使用、设施闲置率过高等问题,制约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风貌改造或者硬件升级,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项需要持久生命力的系统工程。重庆市渝中区城市更新之所以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运营为导向和重点,在项目前期策划时就把后期运营的路子铺设好,并将运营思维贯穿于规划、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全链条全过程,从而实现城市从“物理焕新”到“可持续生长”的质变。

强化运营导向,打破“建成即终点”的惯性思维。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城市功能、品质的优化提升,其价值在于激活空间的生命力、生产力。各地在规划阶段就应引入运营视角,以市场需求反推空间设计和产业布局,以收益测算倒逼成本控制,以可持续性评估前置规避“面子工程”,充分激活每一寸土地发展潜能,促进城市空间永续增值。

强化运营导向,构建多方共治的利益共同体。城市更新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主体,仅靠行政力量单向推动,容易导致运营责任悬空、市场活力不足。市场化运营不是政府“甩包袱”,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厘清权责、整合资源,保障空间供给、资金投入、产业导入的同频同步,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具体来说,政府应从“大包大揽”转向“规则制定+资源整合”,通过特许经营、收益分成、产权置换等工具,吸引专业运营商深度参与城市更新;企业需从“工程承包商”转型为“城市运营商”,在商业逻辑中融入公共利益;居民需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通过社区基金、空间入股等渠道共享发展红利。共同营造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受益”的生态,既破解资金困局,又激发市场创造力,更利于培育在地化运营服务能力,努力实现一举多得。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