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四驱并进 锻造应用型生物人才新高地

2025年08月15日 

自2015年起,德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区域生物产业需求,联合区域龙头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能力锤炼、数智赋能、思政引领”为核心驱动力的“四驱”育人体系,在区域生物产业人才供需之间架起了坚实桥梁。

产教融合,协同共建育人平台。学院坚持以产业需求为牵引,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调研,提炼核心能力指标,搭建“生物产业—能力矩阵—课程体系”三级对接系统,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动态适配。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学院,开设面向企业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和创新实验班。

创新“双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高校导师保障学生的学术基础与科研能力,企业导师提供产业前沿与工程经验的指导。在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指导下,成立全国功能发酵制品生物计算应用(北方)研发中心,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推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能力锤炼,构建进阶成长体系。针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学院构建“1+3+4”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1”条贯穿4年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主线;“3”大实践平台——数智赋能平台、实践训练平台、创新创业平台;“4”是从基础、应用、综合到创新的4大类递进式实践模块。同时,提出“3T能力链”理念:技术层(Technology)起步,通过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工具使用能力;进阶至思维层(Thinking),在科研项目与产业课题中培养逻辑推理、系统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最终迈向转化层(Transformation),借助产学研结合平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生产工艺或商业方案。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得国家奖项20余项,数十项学生科研成果成功申请专利并实现技术转化。

数智赋能,重构课程教学逻辑。学院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打造“预习—授课—实践—评价”全流程的智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探索“AI+项目式教学”新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项目驱动式学习相结合。同时,引入了包括分子杂交等在内的国家虚拟仿真项目,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实验平台。

通过数智化改革,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教学效能大幅提升,传统课堂实现了向数字化、智能化、可交互化的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政引领,培育家国情怀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价值追求。学院围绕“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产业情怀”3大主题,从顶层设计、育人目标、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等5方面统筹布局,形成“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互嵌”的育人模式。

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物产业绿色转型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通过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实现不同课程间思政元素的有机联动,推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四驱”体系内涵,扩大产教融合深度、拓展数智化应用广度、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努力将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到区域生物产业的舞台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曾强成 宋 建)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