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09月08日 

要科学、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就必须加强海洋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使其在海洋生态安全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围绕“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提升学术实力、培育专业人才、强化科研创新3大领域持续发力,为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提升“筑牢+建设”实力

围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以更高站位构建海洋意识培育体系,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助力形成全民族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新局面。学院从深度参与国家海洋治理实践、夯实师资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升“筑牢+建设”的实力。

学院明确了“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海洋强国”的学科学术发展思路,融入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建设。例如,联合申报的“面向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以“风险预警与安全维护同步”“应急管理与系统治理互嵌”的设计,完善青岛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的应用场景与政策支持,获得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组织调研团队赴浙江省舟山等地开展海洋生态治理实践研究,提炼形成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协同治理经验范式。

学院针对海洋治理与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极地和深远海问题、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点研究领域,整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专家,参与打造了一系列专业科研团队,产出丰硕成果,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咨询,为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培养“筑牢+建设”人才

海洋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扎实培养优秀海洋类专业人才的职责使命,在海洋生态安全意识培养、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院在培育学生海洋意识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多维度、多举措建立学生海洋意识培养体系,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筑牢+建设”人才。

学院通过跨国教育资源整合与培养模式创新,为国家海洋治理储备兼具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的全球化布局。例如,依托“全球海洋与环境治理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海洋文化与传播创新人才合作培养”等国家项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美国雪城大学等国际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和交流机制,选派学生赴海外开展海洋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开设《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全球治理》《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政治学》等特色课程,将“湾长制”等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前沿课程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兼具系统思维与实操能力的海洋治理人才,为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提供教育支撑。

学院依托专项实践基地平台,系统组织学生参与海岸线生态修复、近海生物多样性调查等专业性实践项目。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等技术手段,为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服务,相关实践成果获国家权威认证。通过深耕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将前沿技术应用与国家海洋治理需求深度对接,形成可复制的海洋治理实践范本,为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与人才。

强化“筑牢+建设”科研

涉海高校多是拥有海洋优势学科的高校,作为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文化传承、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学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海洋环境、极地研究、全球治理、空间规划等方面扎实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与协同发展,助力山东省高质量发展,为“筑牢+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学院聚焦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需求,搭建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成功打造中国海洋公共管理论坛、“公共政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论坛等全国性学术论坛,多次承办中俄北极论坛,召开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学术研讨会等研讨会,为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规则制定提供智力支撑。

学院重点支持教师申报、开展海洋领域科研项目研究,学院教师团队在海洋领域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多项,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极地治理、全球海洋治理、沿海城市风险治理等研究课题上形成了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科研成果体系。(杨振姣 司钰坤)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