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甘肃兰州 一河净水送下游

2025年09月12日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黄河兰州段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全力保障黄河安澜。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实施河道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治理黄河干支流和中小河流约279公里、山洪沟道约157公里,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近5年,平均输沙量为1682万吨、同比下降约44.19%,较多年均值下降约72.43%。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2019年以来,完成河湖“四乱”问题整改735个,拆除沿黄趸船17艘、废弃泵站7座。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成总投资16.8亿元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一期工程,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对应洪峰流量6500立方米/秒。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累计关停机井242眼、关闭自备井39眼,压减水量1673万立方米,推动各行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集约节约利用。截至2024年底,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到27.5立方米、15立方米;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等6个县区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市内8家工业企业和19个高校校区被评为省级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兰州蓝”成色。截至2025年7月底,兰州市优良天数172天,同比增加12天,优良率81.5%。整治入河排污口3014个,完成率99.7%,安装排口标识牌1779个。创成美丽幸福河湖6条(段),实施总投资16.22亿元的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完成7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主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77.5万立方米,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完善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与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和省内临夏州、白银市强化兰西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加强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矿山修复、“三北”等重点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学开展全域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村村万树”行动,2024年完成营造林35.9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1.16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林草保护,增强水土保持能力,累计实施小流域、坡改梯、淤地坝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44项,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93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1.92%。

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明肃王墓保护修缮、金天观文物保护2个项目入选全国重点文保项目。音乐剧《飞天》入选“五个一”工程,儿童剧《大豆谣》获第七届红梅奖,“黄河大合唱”“兰山观景”“夜游黄河”等特色IP备受青睐。水墨丹霞、兰州野生动物园、风起大汉等热门景区持续火爆。2025年1月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9290.99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66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15.1%,文旅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新态势。兰州上榜携程“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入选中国气象部门发布的国家避暑旅游目的地。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兰州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3.6亿元、增长5.6%,获评甘肃省二季度高质量发展进步奖。积极争取榆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皋兰县什川镇农业产业强镇获批建设,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园区4个、绿色工厂62家,各类绿色制造载体总数和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建成榆钢工艺优化“三化”改造项目51个,西固化工园区、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名单,获批绿色石化化工、生物医药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新增服务业企业178家,总数达到818家,占全省二分之一。引进中核汇能、华邦建投等头部企业落户兰州,全市累计认定总部企业72家。建成运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兰州跻身全国千兆城市行列,位居数据要素50强城市第24名。

下一步,兰州市将持续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整体性谋划、系统性推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兰 轩)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