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时代浪潮中,高校科研机构如何突破传统边界、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近2年来,巢湖学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巢湖流域为舞台,携手合肥日报社,共同探索出一条“媒—研—教”三维赋能的新路径,为地方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注入了鲜活生命力。该路径作为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环巢湖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GXXT-2023-081)、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环巢湖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编号:sztsjh-2024-9-7)、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文博旅游学,编号:2023kcszsf181)的阶段性成果,已形成了从理念革新到机制创新的全链条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体系。
学术与传媒的共舞:文化传播的范式革新
学术的深度与传媒的广度,曾如2条平行线,鲜有交集。而今,中心与合肥日报社以“巢湖纪”专栏为纽带,打破了这一壁垒。专栏以巢湖流域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为经纬,将晦涩的学术语言转化为生动的新闻报道,让沉睡的文献走出书斋,跃然于公众视野。
在内容共创中,学者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记者以敏锐的视角为桥梁,共同雕琢出《华夏“第一位建筑师”,从合肥走出》《文翁:巢湖水滋养的“公学第一人”》《江淮武韵小村庄里“练”就省级“非遗”》等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佳作。这些文章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市民的心田,也让“环巢湖文化研究”的品牌愈发生辉。尤其是《巢湖寻“龙”:解码2.5亿年前的生命印记》一文,辅以2分钟精美的短视频,引得广大市民由衷赞叹,首发当日便获得了1万次的阅读量。学术与传媒的碰撞,在此刻绽放出璀璨的火花。
课题与实践的交响:服务地方发展的智慧引擎
合作不止于纸面,更扎根于泥土。面对非遗传承、文旅开发、生态治理等现实课题,中心与合肥日报社组建联合调研组,学者与记者并肩行走在巢湖之畔,倾听田野的呼唤,捕捉问题的脉搏。
媒体发掘需求、高校研究对策、政府采纳建议——这一闭环链条在实践中不断延展。从《巢湖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机制及旅游化利用研究》《安徽省青少年非遗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安徽省非遗主题公园游客感知提升研究》《路途生态旅游项目策划咨询服务》《庐江县旅游资源普查》等省部级纵横向课题的获批与签订,到《体育助力巢湖成为合肥“最好名片”的对策建议》《推进合肥旅游民宿提档升级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等政策建言的落地,学术研究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化作了推动地方发展的切实力量。
师生与记者的共鸣:实践育人的生态构建
教育的真谛在于知行合一。中心与合肥日报社以人才培养为圆心,构建了学界与业界双向赋能的育人生态。在这里,课堂与现场无缝衔接、作业与作品合二为一。
资深记者化身行业导师,将“巢湖纪”专栏的鲜活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则在学者与记者的双导师指导下,深入非遗村落,记录口述历史,孵化出“环湖古村镇”H5交互产品等创新项目。尤其“西河古镇文化旅游节”策划方案,不仅斩获了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特等奖的好成绩,还直接被地方景区采纳应用,实现了从学业到产业的延伸与应用。
三维赋能的未来图景
“媒—研—教”的深度融合,如同一场精妙的三重奏。媒体以传播之力放大学术之声、研究以理论之光指引实践之路、教育以育人之本串联产学研之链。这一模式不仅为环巢湖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未来,中心与合肥日报社将继续深化“选题共商—团队共组—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让学术的根系更深地扎入社会的土壤、让文化的枝叶更广地荫蔽大众的心田。在这片沃土上,“媒—研—教”的三维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
(雷若欣 朱学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