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深耕美育与技能双轨 构建音乐培育新体系

2025年10月23日 

从校园里回荡的《黄河大合唱》激昂旋律,到社区广场上传递温情的公益音乐会,再到红色革命老区里唱响的《沂蒙山小调》,新时代音乐教育正突破“单一技能训练”的传统框架,朝着“技能过硬、美育深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迈进。作为扎根沂蒙革命老区的高校音乐教育阵地,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立足区域文化特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传统音乐教学中“重技巧、轻审美”“强训练、弱内涵”的痛点,探索构建“美育铸魂、技能筑基”双轨并行的音乐培育新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艺练技、以美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音乐人才开辟了特色路径。

双轨并行 抓牢音乐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光“会唱歌、能演奏”,更要“懂音乐、传美好”。临沂大学音乐学院把“技能培养”和“美育渗透”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既打牢专业基础,又深挖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让每一节音乐课都变成“练技艺”和“养心灵”的双重课堂。

技能筑底,搭起系统化培养框架。学院依循“打牢基础、强化实践”的思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科学训练里提升专业能力。设计课程体系时,学院跳出了“只讲理论+机械练习”的老路子,搭起“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三级技能课程框架。基础课设置上,分别开设声乐技巧、钢琴基础、音乐理论等不同课程,组织实施“分阶段考核”;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技巧课和实训课,帮学生提升专业本领;在特色课中融入区域文化,增加《民族民间音乐演奏》《群众文化音乐指导》方面的课程。

此外,为了让学生增加舞台实战经验,学校建设了集教学、训练和演出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平台,设置了可容纳500人的音乐厅、20间专业声乐实训室、器乐排练室,同时配备了高清录音设备、智能设备。每周组织一期音乐沙龙,为学生提供了上台表演机会;定期举办技能比赛,请教师从演唱方法、台风、情感传递等不同角度评分,为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提供精准参照。

美育铸魂,深耕音乐教育的审美内核。技巧是音乐的骨架,审美是音乐的灵魂。学院积极抓好美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熏陶、解读经典作品、情感引导等举措,让学生真正懂得音乐背后展现的人文故事,通过音乐传递美好。学院开设了《西方经典音乐赏析》等不同类型的美育课,满足学生对听音乐、学知识的需求,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在红色音乐文化课中,教师选取《沂蒙山小调》,将歌曲旋律结构与沂蒙老区历史和歌曲创作背景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学院还将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作为必修课,以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提升对歌曲的演绎能力。

创新路径 打通双轨育人的落地渠道

“双轨育人”不是简单的做“加减法”,而是找到技能与美育的融合点。学院打出“课程融合、实践赋能、师资支撑”的组合拳,逐步实现了美育和技能方面的互动提升,摸索出一条育人新路。

深化课程融合,做到“技美同堂”。美育元素成为音乐专业课堂教学的必学内容,突出锻炼学生的感悟力、技巧力。比如,学习《合唱指挥》课过程中,教师先演示一次打拍子、找节奏,在动作设计上与作品同频,再借助变化的手势来展现歌曲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感。2023级学生小赵通过对指挥课程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指挥就是“划拍子”的刻板印象。

创新实践赋能,做到“知行合一”。学院非常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为学生们搭建磨练技能和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2024年举办了红色音乐文化节,声乐专业的学生用全新的方式演绎红歌《沂蒙颂》,既做到了保留原歌曲的神韵,又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加上各类传统乐器的演绎,歌曲迅速在校园内传唱开来。学院还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社区等进行慰问演出,演绎的精彩传统曲目深受欢迎。

强化师资支撑,建“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学院坚持“引进+培养+外聘”思路,解决师资队伍不足的难题,通过引进来方式,从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引进5名博士,涉及多个热门研究领域,增强了学院相关领域的师资力量。在师资培养上,学院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外派学习、交流互动等方式,开阔教师眼界,与名校建立合作关系。

成效亮眼 双轨育人结出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的“美育+技能”双轨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音乐人才。

专业能力明显提高。近3年来,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屡获殊荣。在“山东省青少年歌手大赛”中,斩获8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在“山东省音乐专业基本功大赛”中,20名学生获“全能奖”,其中3人进入了全国总决赛。还有12名学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知名音乐院校继续深造。

美育素养不断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明显增强。近3年来,85%以上的学生参加了“红色音乐宣讲”“社区美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服务时间超过8000小时;100多名学生荣获“山东省优秀学生”“临沂市志愿服务标兵”等称号;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在“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里先后荣获3个一等奖,其中《沂蒙新唱》还被选为临沂市“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推广曲目。

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能用音乐传递美好、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人才。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勇于打破常规,推动育人模式创新,努力培养“美育+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接下来,学院将加快双轨育人改革步伐,整合各方资源,推动音乐教学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音乐人才。

(孙华宁)

·广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