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融媒体设计与影像装置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教学方向。心理学作为解析人类认知规律、情感机制与行为动机的学科,为教学提供了“以人为本”的设计逻辑。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三大维度,结合“融媒体信息设计”“互动影像装置”等具体课程,探索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路径,通过心理学赋能,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用户体验思维。
认知心理学:优化融媒体设计教学的信息传递逻辑
认知心理学聚焦人类“信息接收—处理—记忆”的规律,在融媒体设计教学中,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降低用户认知负荷,让设计符合大脑思维惯性。学院的“融媒体信息设计”课程,将认知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方法,通过具体课题强化学生的认知适配意识。
在“校园防疫知识融媒体传播”课题中,教师以“格式塔原理”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将零散的防疫信息按“接近性”“连续性”原则整合为视觉模块。例如,2022级学生作品中,将“检测点分布”与“时间安排”用蓝色系色块集中呈现,“个人防护步骤”用橙色系图标按流程排列,通过色彩与空间的划分,让信息形成清晰的视觉层级——用户3秒内即可定位核心内容,避免认知混乱。这种教学实践,让学生理解“设计不是元素堆砌,而是基于认知规律的信息梳理”。
同时,课程还引入“记忆负荷理论”应对融媒体的碎片化场景。在“校园活动短视频设计”课题中,教师要求学生控制信息密度,将“活动主题”“时间地点”作为一级信息(用高对比度字体与动态封面呈现,1秒内可识别),“活动流程”“报名方式”作为二级信息(用户点击视频后,通过弹出卡片逐步展示)。2021级学生的“毕业展宣传短视频”作品中,以“毕业展×6.18”为核心标题(字号占屏幕五分之一),搭配动态的展场剪影封面,用户滑动短视频时能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点击视频后,才会出现分步骤的观展指南,有效避免了一次性加载过多内容导致的认知过载,这正是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理论—实践”转化的典型案例。
情感心理学:激活影像装置教学的情感共鸣与互动体验
情感心理学关注人类情绪的产生与调动,在影像装置教学中,其核心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唤醒用户积极情感,实现“从视觉观看”到“情感参与”的升级。学院的“互动影像装置”课程,以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为教学框架,结合校园场景开发课题,让学生掌握情感赋能的设计方法。
在“本能层”教学中,课程以“色彩与形态的情绪表达”为核心。在“校园四季光影装置”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色彩唤醒即时情绪。2023级学生的作品《四季教室》,将影像装置安装在教学楼走廊,路过的师生会因光影色彩的变化产生直观的情绪波动,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本能层设计是情感共鸣的起点”。
“行为层”教学则聚焦交互流程的情感适配。在“校园记忆互动装置”课题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低门槛、高反馈”的交互方式。2020级学生的作品《时光信箱》,实现了“触摸—反馈”的即时交互,让用户因“操作顺畅”产生积极情感;反之,若交互流程繁琐(如需多次点击、等待加载),则会引发烦躁情绪,这一对比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行为层设计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反思层”教学是情感设计的核心,旨在通过影像叙事引发用户的自我关联。在“毕业季影像装置”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校园记忆中的共性情感”。2022届毕业生的作品《我的鲁美时光》,许多师生观看时会因“场景与记忆重合”产生怀旧情绪,甚至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这种“引发反思、促进交流”的设计,正是反思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设计连接情感与记忆”。
环境心理学:构建影像装置教学的空间沉浸与场景适配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在影像装置教学中,其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根据空间特性设计装置,让用户在空间中获得“沉浸感”,而非单纯的“装置摆放”。“互动影像装置”课程结合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校园空间,如美术馆展厅、教学楼中庭、户外广场等,开展“空间适配型”课题,让学生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应用方法。
在“空间尺度与沉浸感”教学中,课程设计了“不同尺度空间的装置设计”课题。针对美术馆展厅(小尺度封闭空间),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近距离互动装置”;针对户外广场(大尺度开放空间),则要求设计“宏大场景装置”。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空间尺度决定装置的沉浸逻辑”。
同时,课程还关注“光线与边界的空间引导”。在“校园展厅影像装置”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光线划分体验路径。2023 级学生的作品《鲁美故事馆》,在展厅入口用暗色调投影“校园老照片”(过渡区),引导用户走向中部亮区(核心互动区,点击照片会播放照片背后的校园故事),避免了用户在空间中迷失方向,确保体验的连贯性。这种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会“将空间本身作为设计的一部分,而非装置的背景”。
心理学在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融媒体与影像装置教学中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通过“课题设计—实践操作—反思优化”的闭环,转化为学生可掌握的设计方法。认知心理学让融媒体设计更高效、情感心理学让影像装置更动人、环境心理学让装置与空间更适配——三者共同指向“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培养学生从关注形式美学到关注用户心理的思维转变。
未来,随着教学的深入,将进一步结合校园特色开发更多课题,如“非遗文化融媒体传播”“心理健康影像装置”等,让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更紧密融合,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兼具“艺术审美”与“用户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白 莉 赵慧颍)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