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修身育英才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采访记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寒冬时节,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汉水之滨的梨花湖畔格外热闹——书声琅琅,歌声朗朗,原来是光未然小学的师生们正在排练《黄河大合唱》情景剧。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是《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1913年生于老河口。为纪念这位爱国主义诗人,2008年老河口市第三小学更名为“光未然小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光未然小学立足老河口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光未然的榜样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生动的教学实践致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同学们,你们到过黄河吗?你能想象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吗?”上午8点半,在光未然小学五(2)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张清玲和学生打开校本教材《走进光未然》,一连串的提问,带着孩子们一起穿越到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

课堂发言环节,学生张彦泽率先举手:“光未然笔尖飞出的是枪炮子弹,歌声唱出的是千军万马。我从中明白了,知识是报效祖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翻开光未然小学的校史,这所百年老校有着光辉的“革命勋章”——这里曾是文人志士从事文化抗日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今,读光未然作品、学习革命历史,早已成为该校打造光未然文化特色学校、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期。”光未然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欣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家、爱国思想,学校充分用好自身优势资源,讲好光未然等革命先烈的党史故事,引领全体师生知史爱党、知史明理、知史修身。

午饭结束,校园里响起了《我和我的祖国》钢琴声。循着悠扬的曲调,记者来到光未然陈列馆,音乐老师张小红正在弹奏,十几个学生陆陆续续进馆,伴着悠扬的节奏轻声哼唱。

光未然陈列馆分前奏曲、蕴育曲、激荡曲、传承曲4个主题展区,陈列着百余件手稿、党史革命史书籍和图片、红军遗物,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光未然的成长历程、抗日救亡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

“光未然陈列馆不仅是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语文素养教育实践阵地,也是学生礼仪、表达、交往等综合素养的实战基地。”张欣介绍,2019年5月份开馆以来,学校鼓励全体师生积极报名,争当志愿解说员,利用业余时间提供解说服务,管理馆内的音响、视频、灯光等设备,充分发挥陈列馆动态育人效能。

目前,该校每个学科都有教师志愿解说团队,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志愿解说团队,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小小红色讲解员王君怡的《光未然陈列馆解说》作品,还入选了2021湖北省庆“六一”主题教育活动优秀奖作品名单。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下午4点,在光未然小学六(1)班的社团活动课上,声乐老师梁世勇正带领学生朗诵光未然的原创诗歌《五月的鲜花》。

光未然小学的师生们先后排练的原创情景剧《黄河颂》《保卫黄河》和配乐诗朗诵《五月的鲜花》《光化青年》,均已列入老河口市文化惠民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剧目名单。

“学校的文艺展演、老河口市的文化演出,每年我们要带老师和学生出演10多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们的出镜率更高了。”梁世勇说,通过演出,学生们将革命先烈的榜样力量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动。

“我们以光未然小学为示范,发挥老河口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学校师生创新形式参与宣讲活动,让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老河口市委书记曹祖金说,全市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3-01-21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采访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7669.html 1 <p> 知史修身育英才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