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何以现“江南”
——新疆阿克苏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工程调查
地处新疆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曾饱受沙尘肆虐之苦,如今荒漠戈壁变身苍茫林海。近日,作为全国第一批、新疆第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80%以上,记者也在此时走进南疆,一窥“戈壁变绿洲”是如何实现的。
车行至新疆阿克苏地区各市县城区,一路绿色相伴;即使在远郊的大漠戈壁,也不时可见一抹抹绿色。眼前这番景象令人心生感慨,又不免疑惑:南疆何以现“江南”?
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沙化土地约占一半面积的阿克苏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上世纪80年代,阿克苏市城区居民饱受风沙之苦,一年中沙尘天气超过百天。“总有沙尘天,平时都不敢开窗。风沙大时昏天黑地,白天都要开灯,能见度只有几米。”阿克苏市民艾尔肯·麦麦提回忆。
为治理风沙,1986年,阿克苏地区动员全社会力量,在主要风沙源——柯柯牙区域引水、种树,实施荒漠绿化工程。此后,当地又相继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空台里克区域生态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眼下在阿克苏,风沙渐行渐远,绿色蔓延开来。
戈壁滩上建绿洲,阿克苏是怎样做到的?
接力筑牢绿色屏障
走进柯柯牙纪念馆,一组卫星遥感影像图令人感慨,这些图片清晰记录了柯柯牙区域从一点林到连片林、主色调从灰色到绿色的变化。
柯柯牙,意为“青色的崖壁”,曾是阿克苏市城区和温宿县城区的主要风沙策源地。上世纪80年代,这里沙尘肆虐,几乎寸草不生,周边居民一年中有约四分之一时间在沙尘天度过。当时,阿克苏市、温宿县等被荒漠戈壁包围,最近处的沙漠距城区只有6公里,且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根治风沙灾害,破解沙进人退,根本出路在造林,不断筑牢绿色生态屏障。37年前,在缺少工程资金和大型机械设备、没有劳动报酬的情况下,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拉开了序幕,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部队官兵齐上阵,在亘古荒原种下希望,柯柯牙区域开始一点点变绿。
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等“5个百万亩工程”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让阿克苏大地铺上绿色。数据显示,5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已完成造林逾480万亩。从1980年到2022年,阿克苏地区森林覆盖率从3.35%提升至9.04%;1986年,人工造林面积74.01万亩,2022年已达566万亩。
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境内的艾西曼湖区域,一排排杨树、沙枣树并肩而立。正在实施的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是阿克苏地区第5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如今,这里的荒漠区植被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自然形成的水面湿地已达1万亩。
从戈壁荒漠到苍茫林海,从风沙频袭到林风习习,关键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阿克苏地委书记吴红展说,我们持续推进荒漠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筑起集造林绿化、封育保护、水源涵养、农田改造、防风治沙于一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实施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具备大局观念、长远眼光。“生态治理和保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功成不必在我”“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阿克苏地区采访,这些话语时常萦绕耳畔。
只有执着追求、奉献精神并不够,阿克苏还在科学植绿、产业兴绿、深度赋绿上做文章,着眼于推进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培育特色林果产业,不断拓宽生态治理思路。
2021年,阿克苏地区申报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为“十四五”时期全国第一批、新疆第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这项工程将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作为子项目统筹部署。阿克苏地区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科长王海东说,如果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是阿克苏生态治理和保护的1.0版,此后的4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就是2.0版,那么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则是3.0版。
“阿克苏生态治理和保护正在迈向精细化、品质化。”王海东告诉记者,“3.0版工程”根据阿克苏河流域突出生态问题,划分4个生态修复单元,共部署五大类工程35个子项目,总投资达53.73亿元。“不管升级到哪个版本,都要遵循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
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沿着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老大河河岸前行,沿河修建的38公里生态防护道路平坦宽阔,河道内两侧分布的石笼“守护”着河道,岸边的生态林郁郁葱葱,不时可见水鸟飞翔。
“在过去,这条河几乎成了死水。”阿瓦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福平介绍,老大河为阿克苏河的一部分,是阿瓦提县4个灌区的灌溉水源,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5亿立方米,约占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但因部分河段常年淤积,沿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造成沿岸胡杨林、柽柳等植被缺水,河道沿线出现大量荒地。
老大河流域生态的改善,要归功于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这个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山水项目”的工程,开启了阿克苏新一轮的生态治理和保护。
如果将此前实施的5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视为“补白”,那么“山水项目”的实施则意味着阿克苏生态治理和保护进入精雕细刻阶段,按照系统思维、精准发力的原则,努力补齐生态短板。
“‘山水项目’让老大河‘活’了起来。”王福平说,2021年,阿瓦提县开启“山水项目”子项目——老大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通过疏浚河道、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构建了区域河、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机制,使老大河周边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最终达到区域生态平衡。
阿克苏“山水项目”实施区域涉及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和乌什县,总面积达360.23万公顷,占整个阿克苏地区面积的28%。开展如此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关键在于全局谋划、系统治理、有序推进,发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协同作用。为此,阿克苏地区破除行政壁垒,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综合考虑各类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性保护和修复。
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是在温宿县实施的11个“山水项目”子项目之一。在工程现场,坎坡沿线绿植连成一片,坡底已被加固,部分坡道采用“鱼鳞坑+人工造林”和削方降坡方式进行固土。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常年困扰当地百姓的一道“伤疤”。环城坎坡由不同水系切割、冲击而形成50公里长的高陡台地,呈半包围形环抱着温宿县城。坎坡原始地表植被稀少,大片土地裸露,是横亘在城市外缘的风沙策源地,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经过1年来的生态修复,目前已建成林地约58公顷、植树22万株,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我们遵循整体保护、系统治理思路。”温宿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任新华说,当地围绕“保好天山水、固好山间土、提升绿洲林、养好山下田”的目标,统筹考虑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布局“山水项目”子项目。
在“山水项目”实施过程中,阿克苏地区坚持通盘谋划、整体推进,林草、农业农村等各部门通力配合,通过解决水源涵养能力不强、水土保持功能下降、水生态安全与水土利用低效等问题,系统推进项目建设。
“我们依托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对项目立项、可研、规划、施工、验收和资金支付等进行全流程监管,集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构建项目进度和实地情况‘一张屏’监管,强化了项目执行效率。”王海东介绍。
以林养林良性循环
植绿不易,守绿护绿更难。阿克苏地区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绿化造林结构,摸索出一条鼓励全民参与绿化,共享经济收益的以林养林之路。
夏日里,走进温宿县各乡镇,满眼翠绿,瓜果飘香。在依希来木其乡团结村,枣林连片,红枣挂满枝头。2000年,村民马天亮刚到团结村时,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风沙起时天昏地暗。马天亮和其他村民连年种下防护林,风沙逐年减弱。2007年,他开始尝试种植红枣树,3年后就尝到了甜头。去年,马天亮种的20多亩红枣收入达到10多万元。
发挥南疆光热资源优势,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成为最常见的以林养林模式。此外,阿克苏还推广了“林农兼顾”“林下养殖”“采摘经济”等模式。“团结村有土地6000亩,其中5900亩是红枣。村里倡导施有机肥,红枣卖出了好价格;我们还组织村民发展林下养殖,拓宽了增收渠道,这才走稳了以林养林的路子。”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付道顺说。
“当年,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人们住地窝子、喝涝坝水,靠一台拖拉机、一辆马车,以及铁锹、坎土曼等生产工具,在戈壁上栽下一棵棵树,孕育出这片上万亩的果林,非常不容易。”温宿县宝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国庆感慨。公司所在的温宿县柯柯牙镇果林村核桃示范基地,带动了周边16万亩核桃实施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一部分。
如今,宝圆果业的优质核桃远销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还通过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核桃油、核桃酱等产品,林果产业链不断延伸。“现在青皮鲜核桃很受消费者青睐,我们正在探索优化储藏技术,让核桃鲜果从地头到餐桌味道保持鲜美不变。”刘国庆说。
随着以林养林模式不断完善,不仅有宝圆果业等国有企业参与生态建设,阿克苏地区还吸引了不少民营资本在戈壁滩上建设绿洲。
在温宿县10万亩生态园北部,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的万亩苹果园长势良好。2013年,被“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造林政策吸引,这家企业落户温宿县,在戈壁荒滩发展林果产业。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500余人在果园稳定就业,每年季节性用工达4.6万余人次,生态效益则惠及更多群众。”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说,最近两年,公司平整土地推广种植樱桃,目前基地已建成550座大棚,进入盛果期后,每座大棚能获得3万元至5万元收益。
通过以林养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阿克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截至2022年,全地区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50万亩,果品产量259.64万吨,总产值182.03亿元,林果产量、产值均列新疆首位;在阿克苏市、温宿县等荒漠绿化生态治理工程所在县市,林果收入已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生态价值持续转化
“温宿县环城坎坡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伊始,就瞄准古迹保护与生态保护修复双赢目标。”任新华告诉记者,坎坡坡顶分布有多处古城古墓群遗迹。当地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思路,尽可能保留原始地貌,减少人为扰动,在古迹分布区域,采取挂网喷浆固坡等方式保护古迹。温宿县还自筹资金,依托温宿县姑墨文化,启动建设故城文化旅游区项目,为温宿县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培育了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故城文化旅游区正式运营后,游客在旅游区内可观看文艺表演、品尝特色美食,感受独具特色的民俗和历史文化魅力。”温宿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项目办负责人王潼介绍,届时将有力带动当地土特产品销售、住宿和餐饮消费。
如今,在阿克苏地区的乡村,越来越多村落结合生态建设迈向田景相融,拓展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路径。走进温宿县温宿镇金华新村,一幅江南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农家小院别具一格,庭院深深,绿树成荫。
金华新村党支部书记布海力且木·艾孜木告诉记者,定位为林果文化产业主题村的方宿项目不仅是一家民宿,还是当地林果业产品研发、培训、线下交流与合作平台。该项目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特产资源,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
阿克苏地区持续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文旅产业、林果产业迎来发展新契机。
在艾西曼湖区域,得益于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封沙育林育草与治沙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合理配套灌溉设施等综合性措施,曾望不到边的沙地已覆盖上成片的梭梭、沙枣,呈现出勃勃生机。“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沙生作物培育,特别是药材、大沙枣和蜜源作物扩繁,实现更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艾西曼管护站站长蒋军说。
截至目前,阿克苏“山水项目”已经投入资金超44亿元,35个子项目中,有20个已完工,正不断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生态环境,厚植绿色基底,最根本的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持续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我们将坚决走好走稳绿色发展之路。”阿克苏地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杨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