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苗乡新景

文\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图\本报记者 翟天雪

▲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在直播推介文创产品。杨文丽和她的团队结合传统的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创新开发了100多种文创产品,带动了当地更多绣娘就业。

▶护河员杨清鑫与妻子驾船在六冲河化屋段打捞漂浮物。化屋村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湖面垃圾清理,坚决守护好乌江母亲河。

◀化屋村悬崖之上的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化屋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游客在化屋村绣染体验馆学习蜡染技艺。化屋村通过开办刺绣蜡染扶贫车间等方式,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助力村民增收。

◀化屋村黄粑加工厂,员工在整理产品。化屋村通过开办加工厂,打造“化屋黄粑”品牌,让名不见经传的小吃成为畅销农产品。

▶游客骑着共享电动车在化屋村游览。化屋村在村里放置了百台共享电动车,供游客享受“画廊畅骑之旅”。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文化广场,村歌舞队在表演自创节目,向游客展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独特魅力,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位于六冲河畔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业,如期摘掉了“贫困帽”。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调研,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两年多来,化屋村党支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山水生态优势和独特人文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2年达到2.5万元,较2020年增长117%。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旅游公路直联高速公路,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建成5G数字乡村示范点,“悬崖下的村庄”与山外的世界连成一片。乡村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厕所革命成效显著,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

——特色产业持续壮大。黄粑、黄牛、黄姜等产业稳步壮大,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苗绣技艺变产业,开发出苗绣蜡染文创产品100多种,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

——文化旅游持续升级。持续打造近悦远来的旅游目的地,昔日的穷山村变身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群众吃上旅游饭。全村目前共有农家乐34家、民宿19家。3年来,该村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超4亿元。

如今的化屋,人人安居乐业,处处充满生机活力。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表示,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乡村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努力把化屋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新样板。

2024-02-09 文\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图\本报记者 翟天雪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9460.html 1 <p> 苗乡新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