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城市更新注重绿色发展

本报驻柏林记者 陈希蒙

柏林特雷普托公园风景宜人。

本报记者 陈希蒙摄

就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而言,德国首都柏林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柏林是欧洲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市之一,在柏林城内,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智慧与生态融合并重。近年来,柏林坚持“批判性重建”的城市设计纲领,随着大规模城市更新战略的推进,柏林城市功能日趋合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公共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德国是如何推进城市更新之路的呢?

完善法律制度,找准城市更新目标。法律制度是城市更新良性协调运转的首要保障。德国之所以能够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系统的法律制度和完备的规划体系。德国政府制定了《建设法典》和《建设法典实施条例》,并在1986年正式将《特别城市更新法》并入《德国建筑法》中,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赋予当地政府部门审批、征购以及优先购地等多项权利。与此同时,国家创制双轨收集制度,施行《废物管理法案》《填埋法案》《包装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令,用于规范引导消费者和市场的行为。单就柏林来说,柏林市政府提出了更加谨慎的城市更新原则,主要以空间形态逻辑清晰,公园交通流线设计简洁,注重对场地历史、人文遗产的保护这三个更新原则为基础,依据区位和所有权实行多样化的政策,并致力于将一些闲置的制造业用地和旧基础设施用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公园。

倡导因地制宜,加强绿色规划。柏林城市更新的精妙之处体现在不急于对城市发展做精细的规划,而是因地制宜,以完善的营商环境、流畅便捷的生活体验、绿色宜人的居住条件等优势吸引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和创业公司入驻。与此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柏林亦注重采取先小规模试点应用,再大范围推广的行动模式,以提升绿色规划的整体效果。以柏林“欧瑞府”绿色低碳智慧园区为例,该园区前身是一座废弃多年的煤气站,2008年前后被私人资本买下,改建成为践行德国能源转型战略的高科技示范园区。整片区域通过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来发电供热,提供给其中的办公大楼、住宅、餐厅、会议中心、学校、研究所等使用。除了历史保护建筑以外,园区内的所有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建造方法,使得每平方米建筑内耗能降低至仅90千瓦时/年。在此基础上,园区还建设了由1.4万个传感器、1000多个数据点组成的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对所有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统一调度,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和高效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市政府针对园区内部的创新实验设有专门的资助经费,但并不提供给整个科技园区,而是向所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开放,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请,从而推动构建良性的产学研协作生态系统。

重视公共交通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柏林地铁总长度约155公里,城际铁路305公里,公交线路1725公里,三种线路共同构建了柏林便捷快速的交通系统。柏林市政府将轻轨系统与地铁系统相互分离并有机统一,以满足不同客流的需求。同时,延长轻轨线路的到达范围,减少地铁的换乘次数,完善票制票价系统,灵活安排运营时间,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建成与之相适应的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效推动了城市更新速率。此外,柏林市政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固废资源管理。截至目前,柏林城市的固废循环利用率达到65%,建筑废物循环利用率则高达90%,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

建设城市森林,打造生态化城市。柏林公共绿地为1.3万公顷,共计3300余处,占比大约为14%,城市森林面积为1.6万公顷,占比大约为18%,城市森林无疑是柏林绿色城市更新建设中的核心部分。比如,柏林和勃兰登堡林业发展大纲正是柏林城市森林建设的缩影,经过20年的时间新建人工树林5090公顷,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造林方式,小面积打造多种林分结构,进而提升现有林地质量,更好满足大众需求,推动城市更新中的绿色建设。柏林制定相应的政策,主要参考绿化面积,实施针对性的减税激励措施、资金补贴措施,并引导市民针对公务建筑垂直墙壁、平屋顶、闲置角落等进行绿化。与此同时,在利用城市社区四周的公共空间时,柏林市政府允许市民进行低价租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花草、蔬菜混合种植的绿色地带,以城市绿地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更大力度提升城市精细化、生态化水平。

2024-03-21 本报驻柏林记者 陈希蒙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1593.html 1 <p> 柏林城市更新注重绿色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