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泊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每年春天,随着黄河巴彦淖尔段开河,当地抓住黄河凌汛分凌泄洪的有利时机,提前疏通河道,通过河道下游的关键性工程——河套灌区红圪卜排水站向乌梁素海湖区持续排水,既减轻了黄河防凌压力,又达到了生态补水、改善环境的目的。从“治湖泊”向“治流域”、从“单要素”向“多要素”治理的转变,让乌梁素海变成了人们期待的样子。
不只是乌梁素海,越来越多的河湖生态复苏。近年来,水利部启动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一策”量身定制,恢复河湖连通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一批曾经断流干涸的河湖焕发生机:黄河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西辽河干流过水长度突破100千米;“华北之肾”白洋淀活力重现,水面面积稳定在250平方公里以上。
江河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行蓄洪水的重要场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日前举行的国家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说,10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全面推进河湖系统保护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为提升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行。
据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介绍,目前,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已全面建立。在国家层面,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在流域层面,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在地方层面,各地普遍建立“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协作机制。
河湖关系防护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近年来,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水土保持率目标量化分解到县,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水土保持率目标体系。流域管理机构建立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机制,23个省份党委、政府出台实施方案,27个省份建立水土保持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下降到262.76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2.56%。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库区系统实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减小,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高。在东北,黑龙江省拜泉县创新“柳编跌水模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3.17平方公里,治理侵蚀沟1.99万条。
“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陈明忠介绍,水利部门出台了水土保持空间管控、信用评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导则,全过程全链条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依法审批水土保持方案50.84万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14.31万个,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也在加快推进。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利部门以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区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4000多条,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有效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陈明忠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持续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