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化融合发展之路
说起旅游产业,淡旺季是绕不开的话题。旺季来临,从业者和各职能部门充分准备、热情迎客,千方百计增加资源供给,提升游客体验。但大量游客短时间涌进,也带来一票难求、一房难求,饭难吃、票太贵、车难停等问题。而到了淡季,需求萎缩,游客减少,经营收入难以覆盖刚性成本,又带来服务品质下降、游客体验不佳等问题。
淡旺季是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哪儿能消暑、哪儿的冰雪好玩、哪儿是“吃货天堂”、哪儿的海滨风景好、哪儿的乡村田园美等,消费市场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印象,而一些管理部门和从业者顺应这种消费认知,强化旅游品牌形象,从而形成了旅游市场因季节和地域不同带来的冷热不均。
这种冷热不均给多方带来困扰。从业者难以获得持续稳定收益,“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旺季再涨价也挡不住游客的热情,淡季降价却吸引不到足够客源。各地管理部门即使准备充分,面对短时客流增加,也可能招待不周,消费者也不满意,旺季时长时间排队、吃住行太贵,旅游体验不佳。
各地努力破解旅游淡旺季问题,让淡季不淡,提供四季皆可游、早晚皆能玩的丰富场景。有的擦亮既有品牌,通过提升品质、加强监管等巩固传统优势;有的开辟新业态,推出新产品,规划新路线,在演艺、研学、避暑、冰雪、康养、温泉等方面持续发力。这些探索富有成效且有借鉴意义。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定位有别,破解旅游市场淡旺季的路径、打法不尽相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走融合之路。无论是举办体育比赛、节庆活动,还是推出文体表演、展览展出,在内核上要体现文化的魅力、体育的活力、旅游的张力,要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新业态与老业态不能割裂,新老场景要良性互动,形成各种资源共同推动的合力。二是要顺应消费新需求。相较于以前更关注去过多少热门景点,如今旅游已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享用美食、打卡拍照,而是一种情绪消费,是舒缓心境、增长见识的重要手段,消费者更在意旅程本身带来的心灵体验,守着传统景区吃老本没有出路。三是切忌一哄而上。看别人搞“村BA”、玩摇滚、办马拉松比赛、燃动冰雪出圈了,自己就盲目跟上,机械“抄作业”,这并不可取,还是要看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要走特色化、精品化路径。
中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若能有效破解淡旺季困境,必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吸引更多人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