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运用系统思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多维协同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地方工科院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成功立项“新时代工科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化、数智化建设及实践探索研究”(编号YJGXM24-C113)等项目,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精准定位课程思政教学重点、重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协同共享,以期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精准定位理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重点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站在学校的层面,结合校情,以专业类别为基础单位,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学校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行业史与校史教育、家国情怀的培养、科技强国理想的弘扬、工程伦理的强化、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引导。

分类别、分批次、分课程群重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分类别建设。学校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不同类别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区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特色。例如,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分类别进行建设。

分批次建设。首先,重点加强各学院专业基础课程的打造,集中建设一批典型示范课。力争每个专业学院都有1至2门课程遴选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次,通过典型示范课的带动作用,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拓展到各个专业的枝干课和拓展课中。最后,从理论课向实践课延伸,建立起全覆盖、多类型、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分课程群建设。通过依托课程群设立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进而孵化课程思政金课,按照学科类别规划编写课程思政教辅教材。

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的协同共建共享机制

学校以“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虚拟教研室”为纽带,构建一支校级层面的课程思政骨干团队。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一院三导制”,一个学院有3位思政课教师负责联系专业学院指导工作。在思政元素提炼、案例遴选操作层面提升了课程思政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实现了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联动。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需要从学院和教师2个层面,以及课程思政内容和实施情况2个维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量。教评中心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组评教中均增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项目。学院将课程思政立项及金课培育成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以此激励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丁小珊)

·广告

2025-03-1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0821.html 1 <p> 运用系统思维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