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
终局思维是现代管理学未曾言明的前提。
所谓管理,是指克服行为的随机性,通过计划、组织等行为,合理分配和协调组织资源,以实现目标。其中的关键,是最后两个字——目标。而从方法论上讲,整个流程是倒过来的,首先要设立一个最终目标,而后持续地以目标为导向规范、调整当下的行为,避免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被耗散。由此不难看出,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的本质是“终局思维”。
美国作家哈尔·赫什菲尔德在其著作《终局思维: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中指出,人类生存在一个由过去、现在、未来3个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对过去的记忆和解释、对未来的想象和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是谁以及你要成为谁。每个人当下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受到规划的掌控、约束和塑造。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就是人类特有的自我管理能力。
“未来自我”是理解这本书的一个关键概念。作者认为,管理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的关系。如果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之间处于弱连接状态,未来自我就难以引领当下自我,人们的选择与决策也将陷入无序状态。反过来说,只要连接得当,对“未来自我的叙事”就可以成为一种特别的能量,为当下自我赋能。
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彼得·德鲁克曾多次提到,其在青少年时代曾受过一种使他受益匪浅的训练——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让少年人想象自己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一生,郑重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倒逼其分解达成目标的进程,进而实现纵跨整个人生的自我管理。这也是“终局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对更多人来说,提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实在是有些惊悚了。于是,作者在书中又给出了一些相对温和的建议。
《终局思维:站在未来设计你的当下》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试验: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划分为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会先来到一个特殊的房间。在这里,他们将戴上VR眼镜,与虚拟的、年迈的自己说上几分钟话。之后,再把他们带到另一个房间,让他们填写调查问卷。第二个群体则省略了前一个步骤,直接填写调查问卷。问卷中有一些问题是关于财务决策的,包括“如果你现在收到1000美元,你会如何分配这笔钱”“你会为了奖励现在的自己而进行短期投资,还是会选择长期储蓄,以确保未来的自己得到照顾”等。两个群体的调查结果差异非常大,与年迈的自己对话过的受试者在财务决策上会更倾向于长期储蓄,而另一组则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
后来,研究人员又与一家大型银行合作,他们给大约5万名银行客户发送邮件或者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投钱给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计划账户。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半的客户“见到”了未来的自己。事实证明,那些见到未来自己的人,不仅增加了向账户缴款的金额,还增加了他们的储蓄金额。
据此,作者认为,如果想与未来自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不妨与未来的自己多对话。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智能软件,可以根据人们当前的样貌模拟出未来的样子,因此普通人在家中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自我训练。
此外,作者还给出了关于细化时间线的建议:与其以年为单位来考虑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不如以天为单位来考虑。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认真思考该如何安排1万天以后退休生活的受试者,比那些只思考如何安排30年以后退休生活的人,开始做储蓄计划的时间早4倍。作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天感觉很短,一年感觉很长,如果精神上的“穿越”按天计算,会给人更强的紧迫感,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当下自我与未来自我的联系。
事实上,无论是提前写下的“墓志铭”,“与年迈的自己对话”,还是以天为单位思考未来,试图阐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管理,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个人管理,都应当以终局为前提和参照系。
当然,要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仅读这本书还不够。但懂得终局思维和未来自我,是一个不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