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社会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新文科建设双重驱动下,提升艺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落实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时代使命,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动力。山东管理学院自2012年以来,以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为抓手,打造“文化筑基、四维驱动、多方协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经验。

文化筑基工程,锚定文化传承基因,破解专业协同难题。学院将非遗项目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构建文化认同特色教育体系,形成高校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其创新案例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学院自2012年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以来,累计建成8个省级以上非遗研培、教育与传承基地,涵盖古琴、木版年画、琴书、陶艺、刻瓷等传统技艺门类。开设10余门非遗通识选修课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出国门等工作,打造“美育浸润”“艺术大家谈”“师说大讲堂”等面向全校全社会、多学科发展的文化交流平台。打通专业壁垒,推动资源共享与知识流动,建立“文化认知—活态传承—创新应用”三级培养体系,实现非遗资源向教育生产力、文化创造力、社会服务力、国际传播力的多维度转化。

四维驱动体系,重构教学核心要素,打通培养环节壁垒。师资驱动,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跨界艺术家、行业专家,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程驱动,打破学科壁垒,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平台驱动,为学生提供从创作到市场化的全链条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成果转化率;评价驱动,作品展示、项目汇报、市场反馈等多维度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院组织跨专业师生团队开展非遗工坊驻点协作,将非遗教学成果转化为优质惠民资源。依托社会实践项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三下乡”实践深化非遗田野调研与技艺传习,助力地域文化产业升级。学院与济南市长清区联合,率先成立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文化学院,形成培训课程研发、文化方案策划到目标成果转化的共建体系。通过四维驱动,实现了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与创新能力的突破,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多方协同机制,贯通产教融合路径,激活成果转化动能。学院积极推动政府引导、高校主导、行业协同、企业参与、社会机构助力等多方协同机制建设,推动实践成果的多元转化。成立黄河流域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创新联盟,推动非遗保护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举办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平行展,探讨智能时代传统艺术的表达,为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在红色文化基因的厚植传承中,集艺术智慧资源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社群凝聚力,促进艺术实践融入现代文化治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新时代艺术价值的多维跃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智慧方案。

(范振坤 王 硕 孔令科)

·广告

2025-04-08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1926.html 1 <p> 社会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