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夏捍东

加快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要从厘清产权、创新制度、优化环境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共振、耐心资本与长期主义同行、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思维交融。

厘清产权归属的“边界线”。科技成果产权归属边界模糊制约着转化进程,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因权责利划分不清,导致大量成果搁浅。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在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充分尊重科研机构、高校在产权归属上的合理诉求,将科技成果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进行单列管理,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开发”的梯级权属体系,切实解决好产权归属等问题。

激发制度创新的“内动力”。制度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引擎,完善赋权制度改革,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成果处置自主权,建立分级审批和负面清单制度。推行“技术股+现金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科研人员通过作价入股获得长期收益。建立勤勉尽责豁免机制,为成果转化决策提供容错空间。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培塑成果转化的“好生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需要构建从孵化器到风险投资的完整生态。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设立中试基地、工程化中心和概念验证平台,培养兼具科技、法律、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等。加强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财税、谈判等“一对一”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格局。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5-04-21 夏捍东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2601.html 1 <p>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