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人工智能进校园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人工智能进校园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新场景,推动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这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的技术趋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全国艺术类院校中率先系统谋划与全面布局,以课程建设、课题申报为切入点,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设计教育全环节,积极探索和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新生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方向明 思路清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立足设计学主导和工艺美术特色,聚焦人工智能设计应用根本点,积极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新生态。
学校相关负责人出席“2024设计与科学发展”大会并作主旨报告,对当下和未来设计挑战提供了理性思考与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了设计领域的自主创新,促进了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进步,为设计行业的发展和交流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把省级本科教改项目立项申报作为本科教学工作重要内容来抓,及时跟进、深入开展,《学做融创 知行合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等项目获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立项。高度重视专业特色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从顶层设计上加大规划和投入,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点的专业特色学院。其中,人工智能创意产业学院依托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艺术、智能交互设计等专业的优势,搭建人工智能设计技术与算力平台,与知名企业合作,服务人工智能创意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策略新 举措实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设计产业的生产方式,推动设计生产力的重塑。学校结合国家战略,以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构建人工智能设计教育生态为目标、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质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为重点,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开启“AI for Design”教学探索与实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矢志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开设《人工智能导论》等通识课程,将数字知识、技术、能力等元素融入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和职业发展中,实现全课程数智化教学。与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国家公园文创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人工智能赋能设计创新,为国家公园文创设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将三维虚拟仿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产业应用中全新的技能和方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举办以“生成时代,回溯与共鸣”为主题的《设计基础》课程作业展、《传统图案》“智绘传承——AIGC重构传统纹样”课程汇报展。
科研强 成果多
学校积极做好人员、平台及资金等项目要素的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科研及人才方面优势,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艺术设计创新,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的同时,带动全国设计艺术类院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中华艺术数字化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设计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及AI语料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奠定数据基础,推动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民间工艺模型与语料库建设》案例,入选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发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场景应用案例,与其他39个入编案例一同为其他学校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应用场景的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搭建的“开工开物”大模型服务平台提供课程中心、模型中心、赛事中心、作品中心、新闻资讯、个人中心等核心功能,集成大语言模型、文生图模型、音乐生成模型及视频生成模型等主流AI工具,全面赋能设计专业教学创新与学术研究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设计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质设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聚焦学科交叉、艺科融合、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等时代课题,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设计行业创新作为核心目标。积极联合市域产业链上数字创意、融媒传播、算力设施等相关单位和企业,致力于构建集共育共享、学术交流、前沿探索、创新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赋能文创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助力山东省文化创意、数字创意、精品旅游等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发展。项目成功获批2024年度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培育类项目。(姜晓慧)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