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引导学生用文字涵养学思践悟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教师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改善课堂听课微形态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记好笔记,用文字镌刻真理光芒,涵养学思践悟,培育优良学风,营造笃学尚思的浓厚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深刻把握思政课堂笔记的多维价值

课堂笔记不仅是知识记录的载体,更是思维训练和价值内化的过程。学院在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记录课堂笔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知识理解。学习规律告诉人们,人的记忆呈递减规律,而克服遗忘的重要法宝就是笔记,故有谚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实上,笔记的档案价值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记录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和表达过程。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院通过鼓励学生记课堂笔记来引导思维、淬炼价值。学院向学生讲授优质笔记中典型的“概念地图”特征:中央节点为核心价值观(如:公正),次级节点连接法治案例、经济政策、文化现象等。这种拓扑结构训练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笔记内含价值内化机制。笔记中的“反思区”建设构成价值认同的微观机制,当学生记录“改革开放成就”时,学院要求同步书写家族变迁史,使宏观叙事与个体经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认同度。

指导学生做好思政课堂笔记的策略

结构化记录法。学院教师运用“概念框架+案例填充”模式,预先提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如: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框架),要求学生在笔记中补充教师讲授的历史案例(如: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通过“主干留白—枝叶填充”的方式强化系统性认知。

互动式批注法。即“三色笔记体系”:黑色记录理论要点,蓝色标注个人疑惑,红色书写现实启示。例如:在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学院引导学生用红色笔记记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青年担当”的思考。通过定期开展笔记交换批阅活动,形成思想碰撞。

问题链笔记法。学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递进式问题链,例如:在讲解“资本增殖逻辑→当代消费异化→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求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笔记模块,通过“设问—论证—批判”的笔记结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数字化整合法。鼓励学生使用笔记软件,建立“理论数据库+时政案例库+个人观点库”三位一体数字笔记。例如: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时,指导学生实时关联相关人士履职案例视频、学术论文片段和个人调研数据。

实施“笔记成长档案袋”计划

学院实施“笔记成长档案袋”计划,定期组织跨年级笔记展览,构建持续改进的学习文化,开展“‘笔’耕不辍,厚‘记’薄发”课堂笔记评选活动,从真实性、整洁性、逻辑性、专业性4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审优质笔记。“笔记成长档案袋”里的文字鲜活地展现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果。

一位大三同学深有体会地说:“手写笔记的过程,是我领悟笔记之美的旅程。手写笔记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有助于提高记忆留存率。结构化的思考方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立体。”一位大二同学深有感触地说:“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既清晰又有条理。做笔记让我学习更专注,知识掌握更牢固。每一页笔记都是我努力的见证,它让学习变得有迹可循。”另一位大二同学如是说:“提炼关键词、分层归纳知识点,思维导图帮助我将零散信息整合成逻辑清晰的网络,强化记忆与理解,理清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认为高效笔记不仅是记录,更是思维的主动加工。”

“笔”耕不辍悟真谛,厚“记”薄发启新程。从详实的理论摘记到深刻的心得感悟……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刻苦钻研的态度,每一页笔记都是成长的足迹。当代思政教育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范式转型,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科学设计的笔记系统,搭建思想的“脚手架”,助力当代大学生以理论清醒筑牢信仰之基,用思想伟力激扬青春担当,尽显时代风采。

(胡子怡)

·广告

2025-05-09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3441.html 1 <p> 引导学生用文字涵养学思践悟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