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筑牢红色教育根基 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立足延安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构建了“以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以红烛熔铸师魂”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学院持续深化红色教育与教师培养的融合路径,在乡村教师培养创新实践等项目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把握红色教育的育人内涵
学院系统梳理延安时期教育家群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提炼出“坚定理想信念、心系人民教育、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等红色精神。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红色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的育人体系,重点强化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情怀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等核心要素。
探索“三维一体”红色育人课程体系
在理论学习维度,开设《延安时期电化教育》《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等课程,将教育家的先进事迹、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在实践育人维度,依托延安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组织师范生深入一线开展教育调研和支教活动。在文化传承维度,举办“延安时期教育家精神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建立校内外协同机制,整合校内外多方力量,组建红色精神研究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实践活动。深化校地协同,与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浸润式红色体验教育。推进校校协同,与延安多所中小学校签署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双基地,为师范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形成培养、实践、就业一体化机制。强化师徒协同,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定期来学院担任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评委,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
“三举措”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过程性评价,将红色教育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强化育人实效。创新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情境模拟考核等多元方式,全面考查师范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健全反馈机制,建立定期调研、跟踪回访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在乡村学校的从教表现。
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筑牢红色教育根基、构建培养乡村教师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培养的乡村教师普遍展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专业素养。这一创新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将红色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既懂教育理论又了解农村实际的复合型乡村教师。学院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师范教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学院将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体系,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教育振兴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赵 森 黄 青)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