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海宁市马桥街道
融合协同推动城乡社区治理
城乡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既是社会矛盾的发生地、承压区,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一线、试验田。浙江省嘉兴海宁市马桥街道下辖区域桐溪社区近年来结合辖区内城乡融合社区的特点,聚焦社区治理的难点堵点热点,大力推进治理组织融合、治理服务融合、治理文化融合等多维度的治理创新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标识度和良好工作成效的“融”治理新模式,谱写了以高效能治理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层实践新篇章。
以党建为统领 强化“融”治理的组织力
党建统领是实现基层社区融合治理的根本保证。桐溪社区从优化党组织体系入手,搭建起上下贯通、条块一体的治理架构,强化“融”治理的组织力。
一方面,社区党委联动结对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党组织,搭建起区域化党组织体系,着力发挥社区党委的带动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推动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的四级联动体系,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另一方面,社区为夯实“融”治理的“硬”力量,打造“桐心同治”议事品牌,将党建融入“小单元”,实现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基于“网格”和“微网格”组织体系,社区被划分为9个网格、83个微网格,将青年社工融入微治理体系,持续推进青年社工“领航计划”,提升专职社工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水平。自启动未来社区创建以来,青年社工们已收集意见建议437条、解决问题360余个。这种以党建为统领的融合治理方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组织力,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以服务为先导 强化“融”治理的承载力
服务先导是实现基层社区融合治理的关键支撑。桐溪社区通过改造空间布局,释放公共空间的功能活力,强化“融”治理的承载力、聚合度。
一方面,社区着力加强空间利用和功能优化,通过利用桥下空间打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在辖区全域健康步道上新增休憩点位,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造小区中心广场,设置下沉式儿童游玩区、运动健身区、林荫休息区和智慧房等功能区域,让居民在不同季节和天气都能享受休闲时光,增强了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桐溪社区为满足“融”治理的目标需求,通过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将其作为服务居民的主阵地,打造了融合“居民会客厅”、社区文化家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通过推动“社区达人”机制构建,挖掘和培养社区内部人才,让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发挥专长,传播正能量。截至目前,社区已有“社区达人”12名,涵盖书法、手作、美食等多个方面。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融合治理方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聚合力,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以文化为纽带 强化“融”治理的向心力
文化浸润是实现基层社区融合治理的重要纽带。桐溪社区通过创建“同心”社区品牌,打造“五邻”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营造“融”的文化氛围,强化“融”治理的向心力。
社区为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打造“五邻”文化品牌。其中,“睦邻”共治旨在打破邻里间的隔阂,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友邻”共筑倡导居民相互帮助、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乐邻”共享注重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在社区中共享欢乐;“惠邻”共帮关注社区内的困难群体,致力于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美邻”共创着眼于提升社区环境品质,鼓励居民共同打造美丽家园。
为增强“融”治理的“软”实力,社区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养老服务方面,社区围绕老年人兴趣爱好建立红歌社等10余个社团。社团每周常态化开展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让他们在参与中找到乐趣、感受社区温暖。在儿童成长方面,社区通过“向日葵”亲子小屋、四点半课堂等活动的相互组合,全方面赋能儿童成长;通过打造“童心‘桐’悦”儿童活动品牌,成立儿童观察团,为儿童搭建参与观察、建议的平台,倾听儿童心声,培养儿童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感。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融合治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向心力,还为社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桐溪社区以多维度的融合治理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城乡社区善治的组织力、承载力和向心力,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开了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良性互动新局面。
(褚国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