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造谣“黑嘴”发不出声
近期,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部署地方网信办积极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强化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一批涉企违法违规账号,如“柴怼怼”“车说道”等被点名。
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精心经营,而一条虚假谣言的传播却可能使其声誉崩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去年,有自媒体账号造谣某品牌脱毛仪使用后会导致失明、流产,让该商家损失超6000万元。
这些网络“黑嘴”在舆论场颠倒黑白、抹黑诋毁,令不少企业苦不堪言。若选择沉默,谣言会愈演愈烈;若诉诸法律,不仅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即便胜诉,品牌形象也已受损。特别是一些体量小、底子薄的中小企业缺乏“音量”足够大的发声渠道,也没有强大的法务团队,遭遇恶意诋毁时无力招架。
低廉的造谣成本与高昂的维权成本之间的落差,无形中滋长了“黑嘴”的嚣张气焰。其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一条分工明确、规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伪造材料、操控水军、刷量控评……有的企业甚至借网络水军吹捧自己、拉踩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
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若任由“黑嘴”们兴风作浪,企业如何安心经营、放心发展?近年来,从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到印发《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再到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一系列举措旨在净化网络空间,为企业发展“撑腰”。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更对其他不法分子形成震慑。
要看到,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网络“黑嘴”并非一日形成,与其对垒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形成多方合围态势。对执法机构而言,出手要快、惩治要严,坚持发现一起、核查一起、处置一起,同时追根溯源,深挖并严惩那些花钱指使“黑嘴”作恶的幕后黑手。网络平台需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依法依规落实信息处置、账号关停、全网封禁等惩戒措施,让造谣的“黑嘴”发不出声,当然,打击涉企网络“黑嘴”,要注意与正常的网络投诉、问题反映区分开来。对企业而言,与其委曲求全,不如挺直腰杆维权,甚至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宣传、商誉加分的契机。网民也要摒弃“吃瓜心态”,多些客观理性,拒绝盲目跟风。
清朗网络就是优化营商环境。让伤企的“黑嘴”彻底闭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企业才能心无旁骛谋发展、搞创新。
(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