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清华学子到抗日先锋
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南麓,抗日英烈杨学诚长眠于此。“读书时就听闻老学长的故事,如今来到他的故乡工作,更能体会他那份抉择之重。”在黄陂参与基层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孙欣頔说。
杨学诚,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研子岗一户贫苦农家。1934年,杨学诚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华北的争夺。然而,国民政府却一再妥协退让,极力压制抗日救亡运动,刺痛了无数爱国青年的心。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杨学诚与数千学子一道,冲破军警封锁,走上街头,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
民族危难之际,他完成了从“书生”到“战士”的蜕变。193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集体讨论时,他从坐着说到站起来说,再到边走边说,总能点燃大家的热情。”杨学诚的侄子杨冬明回忆,多位曾与杨学诚共事的老同志都赞叹他擅长做思想动员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杨学诚9月初抵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湖北省(工)委青委书记。同年12月,他创建和领导了湖北青年救国团。
1938年8月,组织一声令下,杨学诚奔赴鄂中,与同志并肩开创抗日根据地。在应城夏家庙,他们培训抗日骨干300余人,为鄂中敌后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应城告急前夕,他喊出“讨饭也要讨来一支枪”的壮语,带领当地县委白手起家,在“八条枪”的基础上,创立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1939年6月,“应抗”主力整编加入新四军,鄂中、豫南武装实现统一指挥。
1942年8月,杨学诚兼任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途经家乡黄陂时,他动员青年参军。留宿家中当晚,母亲劝他早日娶妻,他却说:“全国尚未解放,我哪有心思成家?”并向家人许诺“等胜利了,一定接你们到武汉团聚”。然而,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和求学时染上的肺疾,拖垮了他的身体。1944年3月,杨学诚病逝于大悟山高家洼,年仅29岁。
抗战胜利后,英魂归葬故里。如今在黄陂,每逢清明、“七一”等节点,前往杨学诚陵园凭吊的群众络绎不绝。
(据新华社武汉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