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以“三优三通三师”为钥 开启新工科人才锻造之门

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聚力破解国家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作为扎根浙闽赣皖边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立足衢州空气动力装备特色产业,深耕机械类应用型智造人才培养,依托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省域边际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BIA200211)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一条“学科交叉、产业赋能、研创并举”的特色育人之路。

战略引导: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紧扣“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育人理念,以7项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为支撑,系统破解传统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矛盾。通过4年实践,形成了知识传授从单学科封闭到多学科融合、工程训练从理论仿真到企业真题实践、人才输出从单一就业到“就业+创业+升学”多元发展的“三转变”育人格局。

学科交叉:实施“三优”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围绕产业优专业、立足专业优课程、抓牢课程优教法”的改革路径,构建适应新工科需求的学科生态,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轴心,增设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形成覆盖高端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的专业群。目前已获批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1个专业通过相关部门工程教育认证。

课程体系重构上,打造“机械+智能+信息”的交叉课程群,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等跨学科课程,形成“认知、领悟、融通”的递进式教学链条。学院累计建设43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1门入选国家一流课程、8门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主编出版新工科教材6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支撑。

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全面推行“互联网+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均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课,24门精品课程面向全国上线推广;开发《液压系统故障处理虚拟仿真实训》等11个虚实交互教案,实现复杂工程场景的可视化教学;组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竞赛奖4项、课程教学案例评比奖项5项,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产业赋能:构建“三通”协同机制

依托“平台联通、教学互通、实践贯通”的协同育人模式,学院深度整合校企资源,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

在平台联通方面,投入1200余万元将省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在产业集聚区,在校内建成全省空气动力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统筹9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平台纳入本科生实践体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环境。

在教学互通方面,学院实施“校内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61名校内导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完成横向项目206项;聘请32名产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合作编写教材10部。通过“百名劳模进校讲学”活动,实现产业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育人。

在实践贯通方面,学院创新采用“真产品、真场景、真实训”模式,在校内建成智能制造产线,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开设“红五环卓越工程师班”等特色育人班,累计培养产业人才509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研创并举:培育“三师”双创生态

学院以“研创并举”为核心,通过“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营造双创教育新生态,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师研生随”机制方面,学院依托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载体,将理论和技术难题转化为课题,推动学生参与35个博士站的103项企业横向项目,完成37项成果转化,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师导生创”模式方面,学院通过“导师+项目+团队”模式,组建“智能热制造”等7个创新工作坊,将科研课题转化为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导“基于机器视觉的超市购物机器人”等76项科创项目,提升科研全流程实操能力。

在“师生共创”生态培育方面,学院建立“研为基、赛促创、创反哺”的架构,以科研积淀为双创底座,通过学科竞赛验证技术可行性,依托衢州学院省级双创孵化器与“258创客空间”,实施“一生一题、一企一策”培育计划,推动产品迭代,形成研创一体化新生态。

经过4年实践,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果丰硕,直接受益学生1539人。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率达54.25%,机器人竞赛指数位居浙江省高校第三,实现了人才的多元发展。未来,学院将积极探索与实践机械类应用型智造人才的培养路径,为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周建强 倪成员)

·广告

2025-07-17

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7159.html 1 <p> 以“三优三通三师”为钥 开启新工科人才锻造之门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