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攀枝花学院·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构建“三接两融 四基一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攀枝花学院秉持“立足地方资源、携手头部企业、面向整个行业”的思路,与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共建“校企共同体”攀枝花国际中铬产业研究院(2023年建成绿色铬化工四川省现代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实习实训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度合作,构建了“三接两融 四基一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对接”构建人才核心能力图谱

坚持问题导向,对接产业结构:构建以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等学科为支撑,有机融合化工安全工程等学科的“铬+”专业群;坚持目标导向,对接产业人才规格:编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成果导向,对接产业能力需求:重塑以产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为核心课程体系。从“强专业、重实践、正反馈、理倾向、补通识、提能量”6个维度,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构建具备扎实专业基础能力和具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核心能力图谱。

“二融合”畅通科教产全链条途径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破传统教学形态,以生产实例关联不同学科知识,融通理论与实践,重构跨学科、跨院部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新组织;以铬系产品生产为主线,将化工原理、铬化合物生产与应用等课程,按照“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产品生产”流程重构,形成铬系材料开发与生产课程体系;以研发项目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培养实体;以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工程中试中心,通过开展紧密结合生产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比赛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四项基本建设”筑牢协同育人四梁八柱

共建核心要素,提升课程质量与水平。以行业产业、生产技术、岗位能力为标准,对教学进行逻辑重构、内容重构、方法重构、能力重构。将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将项目进行课程化凝练,以能力递进序化项目任务,实现课程体系由“科目中心”向“项目中心”的转变。联合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理论、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资源融通共享,打造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学校教室、校企共建实验室与企业(车间)实训室的“三维培养空间”,共创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优化整合项目案例与培训资源用于实践教学。通过探究性创新实验保障研究性学习开展,夯实理论及操作基础能力;利用中试服务平台保障铬化工实训,拓宽学生工程认知能力。

人才双向流动,建设双师双能型队伍。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双向流动。全面落实“教授进车间,博士下一线”制度。实施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形成以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特聘教授”为补充的双师结构。建立相互帮扶长效机制,实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对培养制度,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开发建设项目,分类注入内涵发展新动能。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推动科教融汇,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

“一服务”推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培养闭环

人才培养助力企业发展,成立铬应用化学英才班,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培养企业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科学研究服务技术迭代,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科研,针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课题研发,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工程中试加速成果转化,通过搭建起具备新材料制备的中试生产线,完成产品的中试探索,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一线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博士服务团赴企业调研,解决制约生产、扩能增收企业难题,将学科优势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三接两融 四基一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一模式不仅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也为其他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朱学军 肖 棱 尹春林)

·广告

2025-07-22

攀枝花学院·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7434.html 1 <p> 构建“三接两融 四基一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