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把握着力点 激发新活力

孙东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校准着力点,激活政策、市场、要素和主体,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虽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化、历史性成就,但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明显的短板弱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要把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更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好粮食生产和支持政策两个体系,切实调动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稳面积、提单产、扩产能,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着力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制度环境,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水平。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的投入需求量极大,客观上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着力营造友好的多元投入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入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投入、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的持续投入保障体系,巩固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乡村全面振兴投入力度,提升投入效能和效果。

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竞争力。要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深度发展、全面发展,优先支持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的技术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转化,加快补上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和装备短板。要推进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农业生产贸易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加速由农业贸易大国向农业贸易强国转变。

着力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要扎实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要统筹“三农”工作的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统筹部署、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要坚持整县推进,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保障,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2025-08-22 孙东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9163.html 1 <p> 把握着力点 激发新活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