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补短板强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

赵西君

今年前5个月,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外贸进出口值达8.3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5.4%,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3%;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近期,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受到广泛关注。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横跨东中西三个板块,面积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40%。近年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长江经济带实现从粗放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长江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三大珍稀濒危物种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不过,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如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缺乏紧密协作,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协同创新优势尚未充分释放;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完全到来;上中下游地区经济落差大,上游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与中下游协同度较低。未来,更深入地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建设,需以破除行政壁垒为突破口,以产业链协同重塑竞争优势,以绿色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强化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深化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推进法治化与标准化建设。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试点跨省域排污权、用水权交易。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向纵深延伸,确保上中下游地区协同发展,创新“飞地经济”模式。

推进产业链深度协同。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数字赋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绿色转型。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专利联盟。构建“链主+生态”协同模式,深化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创新产业转移激励机制,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秉持“零容忍”态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长江全流域生态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污染问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积极保护生态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激发地方生态保护积极性。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总结推广好绿色发展试点示范经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5-08-27 赵西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9401.html 1 <p> 补短板强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