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立足思政课的实践性本质,依托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科研育人路径研究”(项目号:SWU2209319),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通过“课程融合、资源融汇、政策融通”3大创新,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单一走向融合,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课程融合 重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行走的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形式,旨在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红色基地等真实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在课程主题、教学形式、学科融合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紧扣时代命题,强化价值引领。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聚焦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时代主题,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深刻领会道理、学理、哲理。依托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修线路80条,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育人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体验导向”原则,采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情景剧展演等沉浸式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同时,运用5G、AR、VR等信息技术赋能实践教学,结合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拓展知识维度,深化理论阐释。“行走的思政课”需要多学科协同支撑,历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入,使思政教育更具广度和深度。学院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历史、媒体等多维度视角,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厚度。
资源融汇 激活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动能
为充分激活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动能,真正让“行走的思政课”内容活起来、视野广起来,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行走的思政课”平台。
校内资源整合,构建“一校一策”实践教育体系。立足区域文化资源禀赋,建立“红岩精神”实践教学中心,整合校史馆、革命遗址、文化展馆等资源,形成“理论教学—情境体验—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育人模式。
社会基地共建,打造“馆校协同”育人模式。与革命纪念馆、高新技术企业、基层社区建立战略联盟,如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建“沉浸式课堂”、与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合作开展“科技报国”实践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企业参访等方式,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和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智慧思政教育模式。运用VR、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开发“VR云游红色基地”“大数据分析思政热点”等工具,通过720度全景技术和三维建模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政策融通 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模式
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课程与平台相结合,更需要构建系统性支撑的保障体系。
强化制度保障,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将“行走的思政课”纳入教学质量工程与绩效考核,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课程—项目—成果”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例如,西南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10年组织研究生开展“红岩行”社会实践,形成“学校统筹—学院落实—教师执行”的闭环运行机制。
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思政教师是塑造国家未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力量。学院建立“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协同机制,制定“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调研、行业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合力。
深化育人生态,推动全方位协同育人。推动“行走的思政课”与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以打造“行以致知”的育人生态持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了思政课从“单一课堂”向“社会大课堂”、从“理论灌输”向“实践感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变。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学院将持续深化“课程融合、资源融汇、政策融通”的创新模式,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 静 杨思清)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