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 金观平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这一举措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转向稳定发展期,大城市在人口和产业集聚上趋于饱和,而中小城市和县城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与承载作用。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农村人口面临着“进不了大城市、回不去小县城”的困境。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其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既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的关键举措,也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产业是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根基。目前,不少中小城市和县城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部分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乏力。因此,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坚持产业兴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实现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很多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短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不仅制约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也阻碍人才流入,对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延伸,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的重要保障。客观上看,当前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政策支持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办事流程繁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仍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等方式,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只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不断激发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发展活力,有效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2025-09-21 □ 金观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0761.html 1 <p>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