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实践
——写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浪潮和科技创新驱动下,激发文化原创力、提升公共文化品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出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京产佳作不断涌现……自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北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厚成势,朝着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坚定迈进。
科技驱动 培育文化原创力
今年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在“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展览上,人形机器人、球形飞行船、巨型弓弩等复原模型亮相,观众可近距离感受达·芬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我们首次尝试‘探索看展览’的互动设计。”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士林说,该展览甄选70件动物、植物、古生物和岩石矿物等精美标本,并融入人工智能导览、解密互动、数字文创等环节,使观展体验更具趣味性和科技感。
在首钢园区,昔日的钢铁高炉焕新为科幻乐园,观众带上VR设备,便能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在首创·郎园Station的数字影棚里,《流浪地球》《三体》等国产大片完成拍摄制作,从这里走向世界银幕。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文化“看得见”,更让产业“强起来”。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并配套出台游戏电竞、演艺、超高清、网络视听等领域支持举措,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建设协同发展。
企业和园区是最活跃的创新因子。在位于朝阳区的751园区,众多交互式展览带动周边文商旅消费,形成文化新业态集群。
数据印证发展。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同比增长15.9%。
政策创新、企业突破、场景落地,北京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
融合聚变 释放消费新潜能
夜幕降临,西城区大吉巷人潮涌动。改造升级后,米其林餐厅、潮流首店与文保建筑交织,机械巨偶、文化展演与市井烟火同频共振。“作为‘城市文化会客厅’,我们将商业、文化、休闲消费融为一体,把文化味做到最足。”中海地产大吉巷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王璞说。
文化要留住记忆,也要创造未来。位于东城区的北京隆福寺二期9月进入开业季,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高天亮说,以文化为主基调,以多元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引入演艺、户外、老字号创新、潮流潮玩等业态,隆福寺在古韵中打造年轻人的潮流聚点。
大吉巷和隆福寺蝶变背后,是北京不断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的努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说,北京已有7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亮马河夜游、首钢园夏日音乐会等正成为撬动文商旅体融合消费的示范新场景。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夜间经济、演艺产业、文化消费等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探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新业态模式,形成“剧场+商圈”“景区+演艺”的创新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约5.7万场,吸引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持续培育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北京涌现了天桥现代演艺群落、三里屯—亮马河国际文化演艺区等85家演艺新空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刘淑娴说,预计年底将达到100家。
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促体,北京正在释放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兼容并蓄 搭建平台促交流
“一起拿出手机,拍出你心中的北京范儿吧!”在今年8月25日举办的“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第二季“时尚活力”单元启动仪式上,俄罗斯姑娘梅丽莎凭借作品《北京的美食》荣获奖项。一条条短视频的生动呈现,展现了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多元与开放。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全球优秀影人和电影佳作汇聚一堂。北京以电影为媒,展现了中国故事的独特表达,也让世界感受到东方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北京正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搭建起沟通中外的桥梁。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等“京产”内容出海势头强劲;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的原创IP风靡全球,激发年轻受众的情感共鸣。
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也带动“北京礼物”的国际化。非遗文创、数字文博、艺术衍生品走出国门。随着入境游快速升温,北京的博物馆、美术馆、演艺场所成为国际游客的必选项。
交流因科技更便捷,互鉴因文化更深远。以文化塑形象、以交流促认同,北京正加快打造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更加自信地展现新时代大国首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