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
服务地方发展 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川滇藏青涉藏地区接合部,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法学院始终坚持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定位,锚定服务民族地区法治人才需求,经过15年持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民族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党建引领,形成创新格局。学院秉承“党建引领、德法兼修、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形成“政治领航强根基、民族团结创特色、三全育人提质效”的格局。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政法先锋”党建品牌被立项为校党建品牌;针对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63%的实际,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获评“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坚守主线,实现价值塑造。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共同性”,培育学生政治上“靠得住”;以“法学+”分类培养“应用性”,培养学生情怀上“下得去”;以学生主体性开发引导“自主性”,培养学生能力上“干得好”。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理论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课程思政”类省级教学项目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标杆院系、典型案例上实现全覆盖。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学院尝试“法学+”分类培养,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法学+藏语言文字”(藏汉双语)方向,培养“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治人才”;通过“法学+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和电商运营原理的跨学科思维;通过“法学+知识产权”方向,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技术性原理的深入理解;通过“法学+基层社会治理”方向,培养学生多元化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产教融合,搭建实践体系。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践”“见习+实习”“课程+平台+竞赛”多维一体、四年贯通的“第二课堂+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法治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特色专业实训平台,培养学生法律实务技能;通过思政教育实训平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导师制”,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地协同育人。
近5年,学生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近20项;立项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70%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基层就业并成为业务骨干。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提供支撑。
(叶晓彬 胡选洪 周良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