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品味百年风情

马维维

它曾是中东铁路沿线的商业地标,如今是“冰城”哈尔滨的魅力原点。踏上花岗岩铺就的“面包石”路,徜徉在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间,每个流连的游人,都会被这条街在时光里沉淀、岁月中浸润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住在、来过、关注过哈尔滨的人,一定能脱口说出它的名字——中央大街。历经近百年时光,它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来哈尔滨,一定要去中央大街走走。

修旧如旧

踩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上,仿佛触碰一段悠长岁月。这些形似俄式“列巴”(面包)的石条,近百年来被无数脚步打磨出温润光泽,如同时光的音符,齐整而有韵律地铺满整条大街。

光线是最好的“化妆师”,当朝阳、夕阳与夜幕下的灯光在近百座欧式建筑间交错,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穹顶、巴洛克风格的繁花雕饰,与屋檐下的老字号商铺、新晋打卡地相映成趣,毫不违和。在旧日回响与今日喧闹的交织中,你会真切感受到:这里独一无二。

1928年,中央大街正式定名。此后,街上老建筑的功能几经更迭。1997年,这里改造为商业步行街,逐渐形成“1条主街、25条辅街”的格局。之后,它也曾一度陷入“千街一面”的商业化困境。

转折始于2019年——中央大街改造提升工作启动。哈尔滨市明确其“中国欧陆风情街”的总体定位,坚持“不搞大拆大建”,聘请专家为老建筑量身定制“一栋一策”的修缮方案,以“修旧如旧”的态度精益求精。

“近些年,中央大街的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得到了充分重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师唐家骏常年深耕历史建筑研究,见证着中央大街的变迁,“一方面,多栋建筑遗迹完成维修复原;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挖掘建筑遗产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名片”。

这场改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对欧洲建筑艺术的精准还原:工匠们用传统工艺调制涂料,只为复刻建筑的“原始色”;修复楼体雕花时,百年前的老照片是唯一参照;破损的面包石、原万国洋行、中华懋业银行等老建筑,一一恢复百年前的原貌;就连招幌、牌匾、雕塑、喷泉与休闲座椅,都遵循欧式风格设计。

越来越多的欧式建筑在发掘与修复中重焕光彩,浓郁的欧陆风情被完整保留,其展现的百年建筑艺术魅力,令无数建筑专家与游客赞叹,成为公认的“建筑艺术宝藏”。“还有一些未被认定的历史建筑藏在小区里,老建筑的保护与发掘需要漫长而有序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留住建筑的‘壳’,更要守住它的‘魂’。”中央大街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彬杰觉得任重道远。

如今,“修旧如旧”的故事仍在继续,更多欧式建筑不断完成修复。看似一切未变,实则焕然一新。中央大街正在挖掘历史、修复遗产、传承经典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未来。

生活温度

“走在中央大街上,好像穿越到了欧洲,可耳边的东北话又提醒我——这里是哈尔滨。”广东游客陈青发在朋友圈的话别有意味。

这种意味无关“心理落差”,而像在讲述一个生动的中央大街:对游客来说,这里是认识哈尔滨的窗口;对哈尔滨人而言,这里是一种生活。

“父母年轻时在这儿约会,现在带着孙子来吃马迭尔冰棍。”这样的日常场景,构成了中央大街最生动的画面。它,是几代哈尔滨人的“第三空间”,是藏着烟火气的“城市客厅”。中央大街的美,不只是看着好看,更因为每个哈尔滨人都把它当作特别的“文化客厅”,生活于此,贼拉幸福!

如何让老建筑“活”在当下,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宋兴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的专家,他始终觉得:“‘红绿大花’代表不了哈尔滨的文化,中央大街该有‘国际范儿’。”

在他的推动下,中央大街与端街交会处的奥谢金斯基大楼旧址,变成了“文化复合体”:一楼是俄侨菜馆,二楼是俄侨家庭咖啡馆与老俄侨民宿,后院则是承载记忆的“端街博物馆”。不远处的东和昶大楼旧址,也转型为“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音乐花园、啤酒花园、时光馆、杂货铺、画廊等多种业态在此交融,老建筑有了新活力。

“我们既尊重建筑的历史肌理,又注入生活美学,让老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拍照片、吃俄餐、品咖啡、办沙龙,在老建筑里读懂哈尔滨的过去,让宋兴文颇感欣慰。

转过街角,面包店前的长队旁,藏着一处曾经不起眼的银行大楼旧址——2024年改造后的“梅金·肖克庭院”。这是中央大街新晋“网红打卡地”。复古斑斓的墙体、麦香扑鼻的俄式列巴、憨态可掬的面包玩偶,既有传统的温度,又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感。“我们不想只卖商品,更想让游客体验当年的市井生活。”庭院运营经理焦颖晶的话,道出了活化利用的初心。

松浦洋行旧址里能吃俄餐,阿格洛夫洋行旧址有了鲜花庭院,远东银行旧址藏着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如今的中央大街上,越来越多的老建筑不再是沉默的见证者,而是活跃的文化创造者;不再是被观赏的展品,而是可参与的生活空间。它们没有被过度开发,也没有被商业大潮淹没,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了最舒适的平衡点。

不断生长

如今的中央大街,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其逻辑非常清晰:在守护文化根脉中推动生长,一边是给旧建筑赋予生活新空间,另一边是为老街区打造文化新业态。

穿过欧陆风情的街道,走进“巧克力星人”博物馆,浓郁的可可香气瞬间包裹全身——雕塑、名画、文创产品全由巧克力制成,仿佛闯入甜蜜的微观世界。这里不只是味觉盛宴,更是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他们手持巧克力饮品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2024年底开业的这家巧克力主题博物馆,正为中央大街注入“甜甜的文化活力”。

“我们结合东北冰雪特色,用十几吨巧克力量身打造了索菲亚大教堂、2米高的大雪人、北极熊等雕塑,让游客在这里获得视觉、嗅觉、味觉的三重享受。”店长段俊没想到,开业后店铺热度持续攀升,每天能吸引超万人次客流。

在“大白兔”东三省旗舰店,游客能找回儿时记忆;年轻服饰品牌的全国首家IP熊偶店,“爬墙小熊”与“小熊专车”成了必拍地标;泡泡玛特黑龙江首家S级木纹形象店,看中的正是哈尔滨的城市吸引力与中央大街的黄金区位。在中央大街街区1100多家门店中,这样的首店、旗舰店、体验店、特色店有103家。它们以鲜明的创新性、文化性与体验性,构建起强大的“内容引力场”,也折射出哈尔滨从传统旅游消费向文化体验经济的转型。

新业态的爆发并非偶然,背后是中央大街百年商业文化的厚重承载力。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配套早已成熟,高铁、地铁、公交、水路航运乃至空中缆车的立体交通网,为街区注入了便捷活力。更难得的是,“尔滨热”中展现出的高效政务服务与能力作风,成了中央大街的“软实力”——无论游客还是商家,在这里都能感受到优质、贴心的服务。

这些新业态,不只是商业的补充,更是重新定义中央大街现代价值、吸引新生代客群的关键。正是这份“生长力”,让这条百年老街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有旺盛而新鲜的生命力。

华灯初上,面包石路被灯光染成暖金色,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会如期奏响,老建筑在明暗交错间重获新生。俄罗斯商品店里人头攒动,秋林格瓦斯铺前依旧排着长队,人们穿过地下通道来到松花江边,坐在台阶上等待对岸太阳岛的灯光秀。

中央大街从不是一条“复刻”的欧陆风情街,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每天,都在创造新故事;每天,都在续写新传奇。

2025-10-18 马维维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2167.html 1 <p> 品味百年风情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