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重庆梁平:良田生金好“丰”景

本报记者 吴陆牧

走进重庆市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平整的土地上,道路畅通、沟渠相连,清澈的水流顺着灌溉管道精准输送到每一块田地。

“过去,土地分散、零碎,大家看天吃饭,既怕旱,又怕涝。如今,小田整成了大块,地平整、旱能浇、涝能排,种地安心,产量不愁!”60岁的李中财是两路村的种粮大户,谈起今年的收成,他喜上眉梢:“我在村里一共流转了900多亩农田,今年亩产平均1300斤以上,亩产最高达到1600斤,又是个丰收年。”

让李中财更高兴的是,两路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了农机、农技资源,为种粮大户提供“耕、种、防、收、烘、销”全链条服务,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种粮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双提升”,“设施齐全,从种到销,基本用不上人手,种地变得轻松了”。

梁平区是重庆产粮大区,两路村是梁平区的产粮大村。“村里已建成3000多亩集中连片、宜机宜耕的高标准农田,今年的水稻亩产平均超过1200斤,比往年增加了不少。”两路村党总支书记杜江东告诉记者,粮食稳产增产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针对丘陵地区耕地破碎化、机械化率低等问题,两路村以“千年良田”为目标,坚持高规格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要求监管,着力打造现代化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杜江东说,他们将全村土地整体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打破零敲碎打模式和原有田埂界限,通过“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实现地块整合,并同步规划建设灌溉管网、机耕道等设施,集中连片率提升至95%以上,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格局。

放眼整个梁平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超过8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超过43万亩。梁平区聚奎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力告诉记者,该镇打破地域界限,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实现了高标准农田的全覆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真正让“粮田”变身“良田”。

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钊介绍,近年来,区里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行动,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构建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利用、管护”一体贯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有力有效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记者了解到,梁平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遵循“一平两通三提升”的基本标准,“一平”就是田块平整,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开展整治,同时通过施加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持续提高耕地质量;“两通”则是通水、通路,当地一方面修建排水沟、安装灌溉管网,确保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另一方面修建田间机耕道,打通地块间连接通道,提升农机作业效率;“三提升”指的是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通过扎实推进“一平两通”,进而实现农田地力稳步增强、粮食产量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目标。

梁平区还坚持改田与改制相结合,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无人耕种、无能力种好”的地块实现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种植便利度和生产稳定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经测算,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亩均节约成本约150元,增产75公斤,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由改前种田积极性不高向改后抢着种粮转变。”张钊说,改善后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大量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已有种粮大户400余户,培育龙头加工企业80余家,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以梁平区文化镇为例,2023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全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项目建设前,全镇种植大户只有6户,流转面积不足500亩;项目建成后,各村采用现场叫价和本村大户优先的方式竞标农田的经营权,项目建设区实现了全流转。

今年,梁平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15.1万亩,总投资超过3亿元,项目创新采用“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我们将坚持质量优先,把握工程建设前、中、后3个时间节点,将工程质量监管贯穿建设全过程,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张钊说。

2025-11-05 本报记者 吴陆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3136.html 1 <p> 重庆梁平:良田生金好“丰”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