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链条增强种粮信心

本报记者 王金虎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卢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洪本每天都要到村西的百余亩水稻田里转一转。作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今年新发展的实验田,水稻种植让多年来习惯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卢官庄村村民们大开眼界。“有合作社给咱撑腰,咱种粮也要围着市场转,啥价格高咱们就种啥!”卢洪本说。

卢官庄村作为临沭县较早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种植的示范村,从2022年走上了“双社联合”的路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社会化农业服务企业金丰公社联合,流转村内土地1400余亩,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为打消农户‘种粮不赚钱、丰产不丰收’的顾虑,我们搭建‘总社定标准、县社做统筹、村社抓落地’的三级服务体系,将市场需求贯穿耕、种、管、收、售全环节,让农户从‘盲目种’转‘按需种’,‘愁销路’变‘有保障’。”金丰公社负责人曹磊说。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详介绍,临沭县通过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订单等资源优势,开展“双社联合”,有效打通了产销链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目前全县仅金丰公社一家服务组织就覆盖了70余村、托管2万多亩地,实现了种植成本降10%、收益增超20%,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托管队伍。

全链条服务让秋粮归仓“一路畅行”。近期,在聊城市东阿县新城街道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区,两台日烘干粮300吨的烘干设备正全力运转,铲车将玉米穗送入脱粒机,玉米粒经过传送带进入烘干塔,历经10多个小时完成烘干。自当地启动玉米秋收以来,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6台烘干机便开足了马力烘干周边农户送来的湿粮。烘干完成的玉米经过色选分成了不同等级,按照品质定价销售给下游粮食加工企业。“我们将玉米水分烘干到14%,符合入仓标准,烘干成本大约在每斤7分钱到1角钱,解决了种粮大户收储难题。”东阿县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茂新说。

近年来,山东不断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山东省供销社成立农业发展集团公司、农业服务集团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市县供销社发展农服企业265家,728个基层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省社有龙头、市县有骨干、乡村有阵地的系统性服务体系。省供销社研发建设了山东供销为农服务信息平台,发布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地图,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为小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近年来,全省供销社年均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稳定在8000万亩次以上。

在菏泽市鄄城县彭楼镇孙楼村,农户孙法良刚从当地一家保险公司手里领到赔付金13338元。由于连续降雨,导致50多亩地块出现减产。幸亏他之前为320亩玉米购买了保险。经保险公司现场核验后及时进行了赔付。“截至目前,公司在鄄城县已赔付农户1700余户,赔付金额220余万元。”这家保险公司的农险客户经理刘传保说。

今年以来,鄄城县按照“市场化激活种粮动能”的工作思路,构建“农资保供+订单农业+保险业务”全链条体系。在农资保供环节,县供销社系统提前储备优质化肥1万余吨,通过“线上订购+线下直供”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让农资价格比市场价低10%至15%。

从农资直供降成本,到订单农业保障种植安全,再到保险兜底稳定收益,鄄城县以市场化手段打通种粮全链条堵点,让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风险共担”原则,推动银企协作,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由政府和粮食企业共同出资,为粮食收购提供融资增信,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目前,省、市、县三级已设立25只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发放贷款180亿元,其中今年已发放贷款21.82亿元,有力支撑企业及时兑付粮款,确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2025-11-06 本报记者 王金虎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23191.html 1 <p> 山东:全链条增强种粮信心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