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中外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
5月29日至6月1日,“走读中国·走进内蒙古”中外记者联合采风体验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来自彭博社、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荷兰广播电视协会等19家外国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深入走访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通过参观体验、交流互动等形式,亲身感受内蒙古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成就。
“内蒙古既有美丽的风景,又有热情朴实的人民,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内蒙古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快速成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日本共同社记者杉田正史在参加采风活动后如此感叹。这番话也道出了众多外国媒体记者的心声。
近年来,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参加活动的外国记者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到内蒙古,4天的所见所闻令他们印象深刻。
“过去一提内蒙古,脑海中浮现的是人们在草原上饲养马和羊的场景,以及广阔的沙漠。本以为内蒙古经济很落后,但经过实地走访,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终于看到了内蒙古真实的样子。”首尔经济新闻记者金光洙表示。
俄罗斯《议会报》北京分社社长安东诺夫告诉记者,来到内蒙古感觉非常好,因为可以直观地看到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普通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内蒙古离俄罗斯很近,许多方面也很相似,在这里有一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通过这次实地采访可以看到,内蒙古发展速度非常快,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点,有很多技术先进的企业和产品,令人印象深刻。”安东诺夫说。
位于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输入黄河的泥沙减少八成,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我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在实地采访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和治沙技术后,外国记者们表示,库布其沙漠治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光伏治沙等方式一举多得,把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沙漠生态治理、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越南也有沙地,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值得越南学习。”越南《人民报》记者阮胡君说。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治理库布其沙漠对于保护黄河意义重大。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治理生态环境的努力,而且是用高科技的方式,在治沙技术、节水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都有突破。”安东诺夫表示。
在参观了鄂尔多斯新能源汽车“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中心后,越南《人民报》驻京主任杜有兴表示,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车在内蒙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对于中国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将起到促进作用。
包头是内蒙古重要的工业城市,依托良好的能源、资源与产业聚集优势,成功吸引了一批硅基材料和光伏龙头企业在此投资兴业,晶硅光伏产业正快速成长为包头新的实体产业增长极。目前全市光伏硅产业已形成包括多晶硅、单晶拉棒、切片、组件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头正在成为“绿色硅都”。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常驻中国首席记者马克说,“包头给我的印象是一座非常先进的城市,它是一个融合体,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的工厂,记者们就硅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工、制造、销售等方面提出问题,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来自匈牙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的摄影记者维克多表示,这家工厂的产能处于行业前三,生产设施非常先进。透过小小的单晶硅棒,可以看到硅产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为了让外国记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中国记协自2020年起组织开展“走读中国”系列采风体验活动,邀请外国媒体驻华记者深入中国基层一线,感受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采访过程中,外国记者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把看到的真实的内蒙古以及中国经济状况展现给全球读者。
杉田正史表示,将对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的成果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行报道,“日本正在推进新能源建设,中国的政策和产业发展对于日本很有借鉴意义”。
安东诺夫非常关注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农业合作以及人文交流。他表示,俄罗斯和内蒙古之间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马克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将向意大利人民展示真实的中国,希望自己能成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