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
让创新理论易于接受乐于传播
党的创新理论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养分。为了更加贴近青年群体,南京财经大学紧跟理论热点、关注重要节点、切中青年关注点,引导广大青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青年“讲”给青年听,让青年“听进”。学校积极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生动传播,整合校内外专家学者集体智慧,打造一支青年干部讲政策、青年专家讲理论、优秀青年讲事迹的高素质、专业化、规模化“青言青语”师生讲师团,用接地气的形式,在青年群体中把理论讲准、把道理讲透。内容聚人气、内核扬正气。学校推出《党史中的财经故事》《满仓》等系列网络思政精品课,定期带领青年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不同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让青年在实践变化中感受思想的魅力。以生动实践为根基讲出思想的鲜活,学校系统化打造一批富有青年味、时代味、真理味的特色化素材库,引导青年在奋斗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学校创建“起业家”博物馆,收集明清至今2000余件财经藏品、1250张图片、580个视频,设计制作《中国古代创业者故事》《中国近代创业者故事》《中国女性创业者故事》《红色创业者故事》等4个创业者主题展。制作系列微党课50余门、录制“百年红起”微纪录片,让广大青年在理论的情理交融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实现理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打造特色青年文化IP,让青年“认同”。学校推动打造特色“青”字号IP,用鲜活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意蕴,让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学校推出与信仰对话、梦想公开课、南财演说家、“青”说党史、90后对话“90”后等系列“青”品牌活动。依托两红两优、十佳好青年、南财“青椒”等“青”字号典型,让创新理论传播得更潮、更靓、更富穿透力。校史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长廊、“4+3+N”一站式学生社区……学校场景化打造青年沉浸式学习阵地,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让青年易于接受、乐于传播。学校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新技术融合新场景,构建VR虚拟党史馆,打破时空壁垒,让青年共鸣更有共情。以青春为主线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丰富青春态的情境式、快闪式、脱口秀等理论传播形式,把话筒交给青年,形成“事—理—德—人”由表及里、见人见思想的理论学习路径。积极构建立体式大宣传格局,围绕学校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的四大特色工程,打造学校官微、视频号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宣传平台,聚焦“青言青语”语场构建,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容融入短视频、直播、大数据、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新载体,通过轻量化传播、沉浸式传播、分众化传播,开创理论传播的新局面。创作《永远都会在》《像你这样的朋友》《入海》等青春态作品,让广大青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润养”青春底色,让青年“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搭建校内常态化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形成“1+2+3+4”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青年聚集地传递青春正能量,提升理论对青年的穿透力、说服力、感染力。深入乡村、社区、大中小课堂等,用青年面孔、青年声音、青年愿景呈现青年奋进底色,引导青年在切身实践变化和发展成就中感受、理解、认知和接受。学校依托江苏省内丰富的改革发展成果、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青年学习社,持续加强与行业区域、红色基地等联合共建,不断扩大覆盖面,整合共建资源,打造理论联学联讲共同体,构建具有沉浸感、互动性、体验式的青年化阐释模式,凝心铸魂筑牢青年的思想根基。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接地气、知民情、立大志。劳模大讲堂、田间工厂里的思政课……亲眼观察、亲耳倾听、亲身体会。学校打通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组织青年师生团队深入实践基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推动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主法治、文教体育、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在乡村社区、科研院所、生产一线感受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引导青年在基层一线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砥砺奋进中交出了青春答卷,润物细无声地引导青年在潜移默化的践行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李 敏)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