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四川美术学院

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现实意义。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四川美术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艺术类高校,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在艺术激活、助力、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实践活动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

举办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创新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四川美术学院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深切感受非遗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师生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兴趣,着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

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和机构发起的大型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行动计划“邂逅丝路育见美好:‘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联合当地大学、艺术机构等,以社会为现场、以大地为课堂、以行走为方法,围绕古城保护、遗产活化、社会美育、艺术乡创、社区营造等话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堂、田野考察、活化实践、在地创作等综合性艺术活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考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一剪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花椒园村,对当地的非遗工艺与文创品牌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让团队成员对非遗工艺与文创品牌融合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漾濞彝绣在产品开发和品牌形象塑造上有提升空间,并利用专业优势提出改进建议,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以科学研讨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

加强科学研讨既可促进文化知识、学科知识等的传播和积累,又可促进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扩大非遗影响力、创新艺术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川美术学院基于自身科研优势、人才优势等,积极加强科学研讨,赋能非遗传承与发展、艺术教育创新发展。

学院大力支撑并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等交流活动,以视觉艺术研究“视觉大讲堂”为平台,邀请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学术研究动态与成果;以“川美讲堂”为平台,推出本校教师在非遗、艺术乡建、艺术疗愈、设计与科技、设计与乡村、大足石刻等方面数十场面向全网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讲座,扩大了学院学术研究在公共传播中的影响力;召开“艺术与文化遗产”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艺术与文化遗产”学科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赓续中华优秀文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举办第二届中国·羊磴学术论坛,并邀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从事艺术学理论、非遗保护与乡建设计等研究和实践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代艺术如何回应社会变革,挖掘乡土美学的新价值,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创造新的文化叙事。

以课程创新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创办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艺术类高校,将非遗关联艺术史与实践教育、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现场相连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推动非遗与艺术教育的协同育人,培养适应新时代新需要的多能力型专业人才。目前已毕业10余届本科生,为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学院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刺绣传承与创新研修班、传统编织创意设计研修班、漆艺研修班、传统雕刻技艺培训班等,秉承以“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原则,以“知情、知艺、知辩”为目标,系统地为学员提供理论、技艺创新与市场拓展等多维学习,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理论、技术与传播等课程,深化课程教学数字化与实践转型,举办相关成果展览,扩大非遗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王建玉)

·广告

2025-02-20

四川美术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9337.html 1 <p> 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