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财经学院
高校智力助推乡村面貌焕新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地落实落细,越来越多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与智力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能。
宁波财经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的宁波未来乡村学院聚焦宁波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科学“唤醒”高校智力,探索“未来农业、未来农民、未来农村”建设,重点在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研究、乡村全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上打造宁波乡村振兴的“高校样板”,更好地“焕新”乡村面貌。
夯基固石 善谋善为
高校汇聚了丰富的智力资源、科技成果,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宁波未来乡村学院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学院,也是高校社会服务的新型平台,更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的创新举措,对推动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补足乡村人才短板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把乡村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场景,率先实施“校村协同振兴行动”专项计划,已深度对接27个村,初步形成“一院一村、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风貌,盘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未来乡村场景、探索山下庄村人才引擎模式,开展宁波象山县洋坑村的红色文化研学,夯实浙江省宁波余姚市柿林村的共富乡村建设等。每年重点对接2至3个乡村,举办创意点亮乡村、未来乡村创新设计论坛、美丽庭院创意设计大赛、文创乡村设计大赛、沉浸式话剧演出等主题活动,帮助提升乡村空间品质、支持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利用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创新力,助力乡村成为年轻人打卡地。
对接茂新村,聚焦艺术场景营造,以旧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带领师生提升乡村品质。“兴茂新颜”美丽庭院设计大赛、宁波家风馆文创大赛等相继举行,师生和村民一起现场施工,让设计图纸“落地生花”,乡村美景如水墨画般渲染开来,一幅承载着乡愁的都市田园画卷就此展开。通过“艺术+”帮助茂新村提炼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专属IP,针对茂新村资源禀赋和特色文化,师生和村民一起打造“扬家风传经典”汉字文化节、稻田艺术节等,为茂新村太空农业和航天文化打造艺术花境。围绕宁波家风馆等开发系列研学课程,以文兴业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民素质提升,通过“人”的提升,达到人兴、产旺、乡美的良性循环。
培根铸魂 凝心聚力
高校作为培育优秀人才的主阵地,承担为乡村发展培育并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使命。学院将乡村振兴作为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景,通过教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通过社会服务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者融合发展、迭代推进,“唤醒”高校智力、“焕新”乡村面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囊团”、校地合作的“实验室”、乡村人才的“培养基”。
学院组建了由125名教师和2138名学生构成的校院两级43个乡村振兴师生团队,成立了规划设计、乡村研学、数字裕农、文艺乡建、乡村运营等14个乡村振兴工作室。在理论研究上,近3年来,100多项乡村振兴类课题获立项。在实践项目上,师生团队深入乡村走访调研了8地17县市区89个村,为助力乡村振兴落地了一批又一批项目。
学院开展市派村第一书记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培训、黔西南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题培训、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对口团镇乡村振兴培训班、宁波市垃圾分类技能培训等主题培训项目,培育4500余人次。开设“乡村振兴经营管理人才卓越班”,培养乡村CEO,点燃乡村经营人才“火种”,助力乡村振兴。举办“我为家乡代言”“用外语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甬镇兴’宁波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等大赛,6000余人次参与。
学院以教学激发村民发展内生力,通过数智课堂将《生活景观艺术》课程向茂新村村民开放,四地联动让大学生和村民同上一堂课。利用生活物品“变废为宝”美化环境,现如今,村里搞活动做装置艺术,村民自己画图纸、动手做,村民的“创美力”大幅提升。结对帮扶培育茂新村文艺骨干和团体,不断提升村民艺术素养,组织师生扎根乡村搞创作,拍短视频、排小戏小品,推进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助力茂新村未来乡村建设。
倾心尽力 善作善成
学院充分发挥文化、专业和智力优势,持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振兴的新模式,以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助农、兴农见实功、有实效。
2023年3月14日,与安徽省蚌埠市共建“甬蚌未来乡村学院”;同年3月31日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开启战略合作。
学院实施“校村协同振兴行动”专项计划以来,对接乡村足迹遍布宁波所辖县市区,延伸到丽水、衢州、金华、安徽、贵州等地区,每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师生达到2500余人次,校村协同振兴计划落地成效显著。
(葛云锋 刘 岚)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