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不常开 好景能常在

张元钊

一年之计在于春。海南昌江的木棉花、西藏林芝的桃花、重庆垫江的山水牡丹、湖北武汉的樱花竞相绽放……各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赏花活动,吸引人们追着花朵看中国。在给城市带来流量的同时,花朵也带动了文旅、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赏花经济。

出游赏花,消费者对“稀缺之美”的追求是重要原因之一。从经济学视角看,稀缺创造价值。相较其他旅游资源的从容不迫,花卉资源的地域性、独特性、季节性使赏花天生具有紧迫感。季节限定的花期与时不我待的打卡氛围,让消费者生怕错过最美花期。

稀缺之外还有独特性,绽放的花朵背后蕴含着独特历史人文背景,赋予城市辨识度。除了公布赏樱政策的武汉,南京鸡鸣寺山门外的赏樱盛景也不遑多让;西湖十景有“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洛阳的牡丹携手汉服与旅拍成为这座古城最大的文旅卖点。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韵味和故事,而花作为大自然的礼物成为故事最生动的诠释者。

了解名花的美丽传说,不仅能欣赏其表,更能感受其背后的情感寄托。北京法源寺“丁香诗会”起源于明清,每年春天法源寺内丁香盛开时,都有大量文人雅士赏花吟诗,在“丁香花下湿清眸”“丁香空结雨中愁”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中国自古就有春游宴会的传统,人们对于踏青赏花具有与生俱来的审美偏好和情感需求。置身于自然美景,我们身心放松、精神愉悦。亲子游、情侣游、老年游……赏花照顾到各年龄层的需求,既是出于舒缓身心、获取情绪价值目的而进行的悦己消费,更是与亲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重要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赏花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每年武汉樱花盛开时,都有大批网红在樱花树下直播打卡、拍照,与粉丝们线上分享美景,登上社交媒体热搜,以此增加人气、吸引流量。

当然,赏花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阶段,还有更多打开方式:跨界推出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的“赏花+汉服”“赏花+美食”“赏花+音乐”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用高科技、智能化创造出更多“赏花+”场景,让游客的体验感更强。

打破“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审美疲劳,避免赏花经济昙花一现,还需要推动赏花与其他业态结合,营造出百态盛景。各地在策划各类花朝节、摄影大赛等IP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加速形成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实现从单一观景向全产业链延伸,真正做到让赏花经济好景常在。

2025-03-15 张元钊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0660.html 1 <p> 好花不常开 好景能常在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