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聚焦跨学科视角 探索AI科创教育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依托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智能教育视角的虚拟博物馆与科创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编号:722RC677)等课题,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深入开展“AI+教育技术”“AI+互联网创新创业”“AI+科技社团实践”等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实践,多维度提升师范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科技教育能力。

跨学科协同 推进AI科技教育

随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日益普及,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科技素养的教师,已成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意义,学院积极研究其跨学科属性,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深度融入各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育实践项目。结合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不同类型师范专业的特性,学院积极组织师范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与科技社团项目,指导学生开展信息科技类AI创客、学科类AI创客、学前儿童创客、特殊儿童创客等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创客实践,促进人工智能科技教育在不同类型学校与学习群体中的广泛开展。

跨学科融合 提升AI素养能力

锚定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师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学科思政、校史资源与人工智能科技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以实现科学教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方位浸润。围绕“文化中国、海南印记、海洋科技、博物馆科技”等主题,学院开展各类科技文化主题的创客作品制作,结合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偏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提升学生开展AI创客实践的积极性与资源利用效率。

在科技伦理教育方面,学院将课程思政的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同时,利用AI工具挖掘地方文化的思政内涵,着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优秀师范生。

开发多元技术 以AI赋能科创教育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科创产品制作提供了强大支持。借助多元化的智能传感设备、物联网、创客与APP等科创制作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多元化的AI科创作品创作,通过整合多学科教学案例、课件、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特色数智化产品方案。

在虚拟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学院运用AI技术快速对地方文化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与整理,建立多模态的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借助AI开发博物馆虚拟互动平台,设计博物馆知识问答、虚拟博物馆参观、展品文物直播等互动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科技的了解。此外,借助实体技术,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3D建模,对革命故事进行数智化展示创作,开发虚实结合的混合式产品技术。

AI技术为科技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力开展基于AI技术的教育创新实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翠白 温 馨)

·广告

2025-03-28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1390.html 1 <p> 聚焦跨学科视角 探索AI科创教育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