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
紧跟时代发展脉搏 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成效,构建高质量教育评价体系是撬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榆林学院坐落于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1923年的绥德师范走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办学定位,及时更新教育评价的价值理念,不断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教育评价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升本、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硕士点建设、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积极探索评价模式 更新评价价值理念
榆林学院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及时更新教育评价的价值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评价模式,抓纲带目打造学校评价“新样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评价体系。把人才工作写入追赶超越专项任务,考核院系人才指标完成情况,建立健全绩效奖惩机制,夯实二级学院的人才工作主体意识。全面调研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出台《榆林学院教师岗位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同岗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实施不同考核办法和考核周期。完善分类晋升机制,分别制定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师晋升的基本条件和评审办法,持续完善综合评价,建立代表作认定制度,将服务地方发展、突出教学业绩、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纳入评价范围。
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启用新版教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及本科教学数据采集系统,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教学工作质量网络问卷调查。建成使用可视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远程教学观摩、远程录播与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坚持回归育人本位 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榆林学院坚持回归育人本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素养,有效引导广大教师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扎实履行育人职责。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健全人才发展服务支撑体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铺设向上发展阶梯,使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能手扎根下来,用心用情用力用能为学校作贡献,为榆林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坚持“党建+教学”,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共同探讨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课等系列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成长氛围。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建立校内督导团,加强教学单位督导工作,强调教研室主任的重要作用,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积极作用。出台《榆林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榆林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纲要》等系列文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落实三级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构造多元成长支撑 建立科学指标体系
榆林学院聚焦五育融合,突出全面发展,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构建了多元成长支撑、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破除了“唯分数”“见分不见人”的评价弊端。
坚持五育并举。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造性地探索构建了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为核心的“五乐育人”体系。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校史讲解大赛、学生党员讲党课、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乐讲”平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举办名师导读系列讲堂、师生共读等系列活动,以新鲜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乐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开设特色体育课程、步道乐跑APP打卡、红色运动会等途径,实施体教融合“乐跑”活动,推动学生强健身体素质、锤炼坚强意志;通过举办迎新歌会、新生军训等途径,营造“乐唱”浓厚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美学精神内涵;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专业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坚持能力提升。学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和教学成效的“五度”达成情况评价,规范试卷、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实习见习报告和各教学运行环节等档案管理。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体系,确保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大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大于25%。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模块化课程、共建特色教材和教学团队等,深度融合在榆林央企、省企,把企业先进装备、工艺和技术引进教材引进课堂,把企业的精英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引进到学生培养过程中,以产学研协同、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张海龙 张敬全 冯 平)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