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
以学术创新引擎激活千年文脉
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漆艺术专业作为率先在中国漆文化史上将漆艺擢拔为高等艺术的学科专业,为漆器的发展以及漆画从漆器的脱胎而出成为纯粹绘画奠定了学术和艺术的坚实基础。川美漆艺术发展有着灵动无羁、随势而形的品态,是川美艺术精神纯化、美学思想泛及的步步跃升,使之成为国内漆艺术学术高地,也标志着中国漆艺传承从作坊经验向学科体系的历史性跨越——技艺传承从作坊式师徒授艺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发展,正面临工业化社会与数字文明的双重挑战。在非遗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四川美术学院以其学术视角与创新实践,构建起“教育赋能、学术引领、实践活化”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体系,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探索不仅关乎技艺的传承,更指向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当代重构。
构建“传统+现代”教育体系
通过举办“艺术与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优化专业体系,并承办相关部门非遗研修班,创新“理论+技艺+市场”三维培养模式。学校既注重培养深谙传统工艺的“守艺人”,又塑造具备创新视野的“当代艺匠”,通过系统化课程与乡村振兴实践,推动刺绣、木雕等非遗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
四川美术学院构建“思政+实践”双课堂机制,以漆艺为媒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展览策划、研学课程、文创研发等实践,将非遗与乡村建设实践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意识,在艺术赋能中实现教学改革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突破。
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创立“新美域”非遗传承基地,通过“非遗美育”工坊探索传统文化活化路径,推动非遗回归乡村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
开展非遗学术研究
以学术研究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四川美术学院积极发挥学术研究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发起“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以行走式研究探索古城保护、遗产活化等议题,通过学术讲堂、田野考察推动理论实践融合。举办“羊磴学术论坛”聚焦乡土美学与AI时代文化叙事,同期召开“遗产活化”论坛,研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社区发展路径等前沿课题,构建文化遗产本体研究、数字媒体表达与大众传播的创新框架,为传统文脉的数字化转译提供学术支撑。
扩大非遗影响力
四川美术学院构建“校园实践+社会传播”非遗传承体系,在校内开展大足石刻田野教学、传统体育文化节等沉浸式体验,通过投壶、蹴鞠活化非遗记忆;联动“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媒体创作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作品,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维度;以“实景教学+数字媒介”模式深化非遗认知,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实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传播的范式转型。
四川美术学院八十余载的探索,本质上是在回答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其构建的教育、学术、实践三维体系,提供了非遗传承的“川美范式”——以学术研究守护文化根脉、以教育创新培育传承主体、以现代传播重构价值体系,这种范式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动态平衡。在更深层的文化哲学层面,这种实践揭示出非遗保护的本质:它不仅是技艺的存续,更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当技艺通过当代转化获得新生、当传统工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非遗便超越了物质载体层面,升华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枢纽。川美的探索表明,非遗传承的价值在于为现代社会提供源自传统的创新智慧,在文化对话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方案。
(林文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