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实施现代化工专业群与园区协同育人
在国家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优化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升级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重庆化工职业学院联合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园区内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等关键力量,入驻园区办学,历经15年探索与实践,创新构建现代化工专业群与园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创新治理机制 实体化运作破解协同难题
强化政行企校联动,以“园区+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治实体化运行重庆市先进材料联合体,通过理事会决策、秘书处执行的协同架构,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闭环。依托“五共机制”(协同共治、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创新共研、资源共享),实现政策、资源、信息的高效整合,为园群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联合巴斯夫、中石化川维化工等龙头企业共建师资团队,实施“双元聘任、双向流动、双重认证”机制,实现教师技术经验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开发的现代化工教材被89家企业列为培训手册。以企业需求反哺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产教双向赋能的标准化体系。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体化运作让校企从‘松散合作’转向‘利益共同体’,园区产业聚合优势得以充分释放。”
重构育人模式 三境融合锻造工匠人才
化工专业群以“双链对接”为核心,动态匹配园区产业链需求,创新“园校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石油化工—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智能制造”主链引领、群辅协同的现代化工专业群。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创新打造“校内虚实结合实训基地+企业真实生产车间+园区综合实践基地”三境融合育人场景,围绕“产—学—研—创—用”实现以学助产、以产定学,以学思创、以创提学,以学提研、以研哺学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螺旋递进式培养路径。
破解化工实训“三高三难”问题,以MR交互教学、沉浸式头盔等技术构建了高度真实的虚拟现代化工生产场景。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进行高危工艺操作训练,有效突破了传统实训教学的局限。建成虚拟仿真动画资源5个、教学素材117个,以数智技能助力培养现代化工高技能人才。
升级服务平台 双向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建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建设了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长寿区)、重庆化医职业教育集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化工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联盟等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共同创建了重庆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推动平台实体化运行,让产教融合落实落地。
依托化学制药领域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现代化工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动市级化工新材料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展HAZOP分析等技能认证,化工拟仿技术成为连接教学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加速器”。累计授权专利230项,转化效益达1.8亿元;面向园区开展技术攻关41项,为企业增效降本1.2亿元。平台年均举办技能技术培训43场,惠及2.5万人次,助力62家中小微企业升级。园区企业反馈:“校企联合研发团队直击生产痛点,让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辐射效应显著 职教品牌推动行业发展
以“智能化+数字化”实训模式带动化工职教改革方向。依托开放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联动与产业协同创新,创新成果获媒体报道近40次,吸引全国34所院校考察借鉴,主导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5项。专业群获批国家重点专业1个、市级骨干专业3个,应化专业实现中高本贯通培养,建成市级教学团队、市级产业学院、精品课程等23项标志性成果,6名教师受聘为园区技术顾问。长寿区已将创新机制纳入政策推广,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化工产教协同发展。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此项改革通过治理破局、育人革新、服务升级三重突破,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重塑产教融合生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化工样板”。
(马昱博 狄 宁 周 雄)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