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河南大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团队

开展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 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工智能深刻改变教育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将智能教育纳入教育强国战略核心布局。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培育适应智能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河南大学组建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创新团队”,通过《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及其提升》研究项目,作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重大课题“河南省中小学技术工程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4JKZB07),以及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知行创融合视野下研究生跨学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为例”(项目编号:2023SJGLX255Y)的阶段性成果,深度探索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创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

解构三态协同 夯实创新人才培育根基

作为河南省教育领域“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方向的重要力量,团队长期专注于智能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叉融合研究。团队精准把握人工智能教育的三重形态——科普教育是激发智能认知兴趣的“点火器”,科学教育是构建智能知识体系的“承重墙”,科创教育是培育智能实践能力的“试验田”。团队创新性地打破三态壁垒,构建“兴趣启蒙—原理掌握—创新实践”三阶递进模型,既遵循了认知发展规律,又契合了智能时代对“基础扎实、创新活跃、实践强劲”人才的需求特征。

统筹顶层设计 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

为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协同发展,团队联合相关部门、学校、信息化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建立“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各方进行交流研讨,凝聚各方智慧,制定了全面且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各方的职责与分工,构建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覆盖政策研发、课程开发、实践落地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深耕特色融合 塑造人工智能教育品牌

在构建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区域差异与学校特色,致力于形成具有河大特色的教育模式。团队结合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项目设计上注重与地方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依托河南大学在教育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自身优势,团队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精筑课程体系 搭建人才进阶成长阶梯

课程建设是协同教育的核心环节,团队精心打造了涵盖知识建构层、能力拓展层、创新实践层的三级课程体系。知识建构层的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将人工智能原理融入丰富多样的科普场景和案例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力拓展层的课程聚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了一系列模块化的项目群,紧密围绕科学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实践层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托科研机构和信息化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从理论创新、算法优化到产品原型开发,全程深度参与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创新实践的跨越。

强化资源协同 凝聚教育发展强大合力

团队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设施共享、信息互通、师资协同的资源配置网络。在硬件设施方面,团队联合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了多个功能完备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团队依托创客空间、科技馆、企业产业园等实践载体,构建从理论认知到实践验证,再到创新应用的教育场景,并通过国家相关服务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或研究成果。

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团队构建了一支由行业专家、高校导师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邀请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与高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指导。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河南大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团队的实践证明,在智能教育的时代浪潮中,高校创新团队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引擎,培养出“懂技术、会教学、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人才之基。这既是一个团队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智能时代交出的创新答卷。

(赵慧臣 李 琳)

·广告

2025-05-27

河南大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团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4402.html 1 <p> 开展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 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