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
党建引领 筑牢高校人才培养基石
2025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强调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纲要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方位,掀开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建设教育强国,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必须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激发更大的发展潜力,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仍面临一些共性挑战,如传统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融合不充分、涉及国际化教育的高校中出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触及、校地合作不够紧密、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载体不够丰富等,亟需持续优化创新。
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实践,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格局,学校实现了传统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充分衔接融合,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坚定了国际化教育中出国学生的理想信念,深度拓宽了人才培养实践途径,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多维培养。
突出机制引领,铺设师生思政连心桥,做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学校坚持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引导师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通过“学、研、试、挖、标、推”打造品牌活动,持续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课程结合“与信仰对话”“与人生对话”“四史”宣讲团、“专题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优秀案例,用“红色精神”“献身精神”等深刻诠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
突出能力引领,学生互助手牵手,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推动者”。学校积极探索新型学生学习互助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还通过建立同辈互助互促平台“学业加油站”“空中夜学堂”等,组织优秀党员、积极分子围绕外语提升、数学技巧、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理论助学、思想分享、学业辅导和经验交流,使得学生在思想觉悟上和学业成绩上同时提升。
突出思政引领,海外党建搭桥梁,做学生出国前后的“守护者”。持续深化出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全球胜任力工作坊”“传统文化体验坊”等形式,开展非遗技艺研学、欧洲下午茶文化体验、国际高尔夫体验、世界美食体验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全球胜任力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展线上党员教育活动,定期联系海外流动党员,建立海外学生思想情况台账,同步教育与培养情况,确保海外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突出品牌引领,推动区域结对子,做增强校地合作的“互动者”。聚焦校地合作,在区域化党建上狠下功夫,积极探索“校地共育接班人”“校地党建共同体”等新形式。围绕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实践“结对子”等做文章,为区域的党员搭建活动平台,丰富区域党建工作形式。通过乡村共建、科技兴乡、活动下乡、青年入社区、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助老帮扶等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探索新型校地合作形式,赋能区域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基地和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等,充分展现属地服务中的高校力量。
突出实践引领,强化志愿服务,做志愿服务的“建设者”。学校将引导青年服务社会作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进高校青年服务组织或服务团体的发展。通过青年志愿服务团体培养青年学生社会服务意识,促进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服务社会。打造“环境、劳动、文化、健康”四维度实践育人公益格局,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通过完善校地合作志愿服务共建机制、共同开发青年志愿服务校地合作项目等方式,探索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校地合作新形式。同时,借力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果,将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到了海外各地。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精神实质深深植根于人才培养思想中、落实到办学治校行动上。在多年的生动实践中,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全员化、实效化,把学校各级党组织锻造成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把广大党员锤炼成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先锋,不断夯实高校人才培养的组织根基。
(秦东生)
·广告